小叶医探 | 七岁女童持续高热不退,原来是“它”在作怪!

大皖新闻讯 7岁女童持续高烧、全身皮疹,症状类似川崎病,在接受标准治疗后病情未见好转,是怎么回事?11月5日,“小叶医探”从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安徽省儿童医院了解到,该院近日接诊了一名持续高热不退的7岁女童友友(化名),通过血浆微生物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确诊其并非川崎病,而是因蜱、螨等媒介感染了立克次体。

据了解,今年九月末,友友突然发起41℃高烧。三天后,全身出现多形性皮疹,并伴有双眼球结膜充血、杨梅舌等典型症状。当地医院根据这些表现,初步判断为川崎病,随即进行了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然而,治疗两天后,患儿仍然高烧不退,病情没有改善。

十月初,患儿被转至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安徽省儿童医院。该院儿童血液肿瘤科主任医师汪俭团队在详细检查中发现,患儿血小板不升反降,外周血中还出现了异型淋巴细胞。这些表现与典型川崎病特征不符,引起了医生的警觉。

面对常规治疗无效的情况,汪俭决定采用血浆微生物宏基因组测序技术进行病原检测。结果显示,患儿血液中存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核酸序列。至此,病因真相大白:患儿并非川崎病,而是因蜱、螨等媒介感染了立克次体。

确诊后,汪俭立即调整了治疗方案,停用免疫调节药物,换用治疗立克次体感染的特效药多西环素。令人欣慰的是,用药仅24小时后,患儿持续两周的高烧迅速消退,皮疹也逐渐吸收,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经过21天的精心治疗,患儿最终康复出院。

汪俭表示:“对于症状类似川崎病,但伴有血小板减少、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的患儿,临床医生应拓宽思路,将立克次体感染等传染性疾病纳入考虑范围。”她进一步强调,立克次体感染与川崎病症状虽相似,但治疗方法完全不同,早期识别和精准诊断对患儿康复至关重要。

大皖新闻记者 叶晓 见习记者 张婉馨 通讯员 马典庆 江薇薇

编辑 张大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