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大学齐鲁第二医院,有这样一个“永不打烊”的战场——急诊医学中心。这里是生死竞速的第一道关卡,每天都在上演与时间赛跑、与死神博弈的紧急时刻。20年来,中心以“快速响应、精准救治、温暖守护”为初心,从初创到成熟,从单一救治到多学科协同,用专业与担当为无数急危重症患者撑起生命的蓝天。
急诊阵地:24小时在线的“生命枢纽”
急诊医学中心作为医院急救体系的核心,承担着区域内急、危、重患者的快速接诊、初步诊断、紧急救治及转运分流任务,是名副其实的“生命枢纽”。中心配备了一支高素质的医护团队,人员规模较建科初期增长5倍,其中急诊专科医师、急救护士及辅助人员配置齐全,且均经过严格的急救技能培训,能熟练应对创伤、心脑血管急症、呼吸衰竭、休克等各类突发危重症。
硬件设施持续升级,如今中心拥有先进的急救设备:除颤仪、呼吸机、心肺复苏仪、床旁超声、移动ICU转运车等一应俱全,可实现患者到院后3分钟内生命体征监测、5分钟内紧急抢救启动,为救治赢得黄金时间。同时,中心构建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重症监护”无缝衔接的急救链条,与120急救指挥中心高效联动,实现患者信息提前预判、急救资源提前调度,让急救服务延伸至“最后一公里”。
救治实力:从单一应对到多学科协同的跨越
20年来,急诊医学中心的救治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建科初期,中心以处理常见急症为主,如今已发展成为集急救、诊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急诊平台,能独立开展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严重创伤一体化救治、脑卒中紧急处置等复杂急救项目,救治成功率较建科初期提升40%,累计挽救数万例急危重症患者生命。
多学科协同(MDT)救治模式是中心的核心优势。针对严重创伤、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复杂病例,中心可快速联动重症医学科、心胸外科、神经外科、骨科等科室专家到场会诊,实现“患者不动、专家移动”,避免转诊延误,让患者在急诊阶段就能获得最精准的综合救治。近年来,中心成功救治多名严重复合创伤、急性主动脉夹层、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用专业实力诠释了“急诊速度”与“急诊精度”。
团队担当:以坚守诠释医者初心
急诊工作强度大、风险高,医护人员常年处于“高压备战”状态。在这里,没有固定的下班时间,没有完整的节假日,深夜突发的急救电话、批量伤员的紧急接诊,都是他们的工作常态。为了保障救治效率,中心实行24小时轮班制,医护团队24小时待命,无论酷暑寒冬、凌晨深夜,只要患者需要,总能第一时间投入战斗。
团队始终秉持“患者至上”的理念,在全力救治的同时,格外注重人文关怀。对于突发疾病的患者,医护人员耐心安抚情绪;对于焦急等待的家属,及时沟通病情、解答疑问,用温暖的话语缓解他们的焦虑。不少医护人员主动学习心理疏导技巧,在急救过程中兼顾患者的生理与心理需求,让冰冷的急救设备旁多了一份温情。疫情期间,中心医护人员更是义无反顾冲锋在前,承担起发热患者筛查、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双重任务,坚守岗位不退缩,用血肉之躯筑起疫情防控与生命救治的双重防线。
未来展望:持续筑牢区域急救标杆
20年风雨兼程,急诊医学中心已成为区域内极具影响力的急诊救治中心,先后荣获多项行业荣誉,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急诊专业人才。面向未来,中心将继续聚焦“提质增效、创新发展”,进一步优化急救流程、升级硬件设备、强化人才培养,推动急诊救治向“更快速、更精准、更高效”迈进。同时,持续深化多学科协同机制,加强与基层医院的急救联动,开展急救知识科普公益活动,让更多人掌握基本急救技能,共同构建“全民参与、上下联动”的急救网络。
从晨曦微露到深夜星光,齐鲁二院急诊医学中心的医护人员始终坚守在生命急救的最前线。他们以时间为轴,以专业为刃,以担当为盾,在一次次与死神的较量中,用坚守与热爱诠释着医者的使命与荣光,为每一位急危重症患者守护着生命的希望之光。
责任编辑:王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