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因心脏问题引起的猝死时有耳闻,成为危害国民健康的一大“隐形”杀手。10月31日,“小叶医探”从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获悉,该院心血管内科徐健教授团队近日成功完成安徽省首例、全国首批AuroraEV-ICD(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手术。此次手术的成功,标志着该院在心源性猝死的预防和治疗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进入国际领先行列。
心源性猝死极其凶险但可预防
据了解,心源性猝死是指心脏突然停止跳动或失去有效的泵血能力,通常导致意识丧失和全身性器官功能衰竭。如果不能立即得到适当的医疗援助,一般会在几分钟内就会导致死亡。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统计,我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约54.4万例,这意味着平均每分钟就有一人因此离去。它是心血管疾病领域最凶险的死亡原因之一。既往患有心肌梗死或慢性心力衰竭者,曾有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病史者,以及具备心源性猝死家族史者等,都是心源性猝死的高风险人群。由于该病发病突然且多发生于医疗机构外,临床抢救难度极大,幸存率极低。
“心源性猝死防治的关键在于'防患于未然'。”徐健指出,对于高风险人群而言,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预防猝死的“生命卫士”。ICD就像一个24小时待命的“急救室”,可以在十几秒内自动识别并终止致命性心律失常,是国际公认的预防心源性猝死最有效的手段。
除了适用于已经发生过心脏骤停,或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的幸存者外,ICD 对于虽未发生上述严重事件,但心脏功能严重受损(例如,左心室射血分数≤35%)的猝死高危患者而言,同样是预防的最有效的医疗手段。
新一代“体内除颤卫士”更加智能精准
“小叶医探”了解到,接受本次手术的余先生10月中旬因突发晕厥前往中国科大附一院南区就诊,急诊检查提示,余先生患有室性心动过速,心脏超声提示其为扩张型心肌病,左室射血分数仅38%,属于典型的心源性猝死高风险人群。
考虑到患者只有33岁,并且有强烈的回归正常生活和运动的意愿,经治疗团队综合评估并与患者充分沟通后,最终为他选定了这款全新的治疗方案。
为确保万无一失,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起搏电生理)团队在徐健教授带领下组织麻醉科、心脏外科等多学科会诊,并特邀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陈祥新教授进行技术指导,为手术的成功上了“双保险”。手术当日,在徐健教授、朱静主治医师,以及陈祥新教授的联合主导下,手术室、麻醉科、心脏大血管外科等密切配合,顺利完成AuroraEV-ICD植入操作。术中监测显示,胸骨下电极位置稳定,各项电学参数正常,除颤测试一次性通过。术后,余先生当日即转回普通病房,目前患者恢复顺利,即将出院。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应用的全新AurorEV-ICD,是一位更安全、智能和便捷的“守护者”。首先是更安全,创新性地将电极导线放置在心脏外表面,而非传统路径的血管内,避免了血管损伤和心脏感染风险。二是更加智能,具备“分层治疗”能力。当危险心律出现,它会先尝试温和的无痛起搏进行纠正;仅在必要时,才会启动电击除颤,治疗过程更精准、更人性化。三是更便捷,装置体积更小,兼容磁共振检查,能最大程度减少对患者日后生活和运动的影响。
大皖新闻记者 叶晓 见习记者 张婉馨 通讯员 朱静 李军军 方萍 方咏
编辑 汪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