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10月23日的午后,老聂靠在病床前,手上打着点滴,和家人闲聊着,神情松弛,与刚发现癌细胞转移肝脏时的他,判若两人。“现在心里定多了,多亏了卞主任啊。”老聂是一名结肠癌术后肝脏多发转移患者,上海仁济医院派驻省第二人民医院专家、普外二科(胃肠外科)卞育海主任为老聂引入了最新的BBCAPX方案进行转化治疗,目前效果颇佳。
在卞育海看来,派驻省第二人民医院近两年来,他重点希望引入肿瘤综合治疗理念,强化先进治疗模式在安徽本地胃肠癌患者中的应用,追求“疗效与功能并重”,兼顾患者生存时间与生活质量。
卞育海。
引入综合治疗新方案,他把病人“拉”了出来
老聂是安徽人,今年50多岁,身材略胖。去年10月老聂初诊时,查出了二期结肠癌。“当时肿瘤已经不小了,五六公分大,害怕啊,就一点还好,没有淋巴结转移。”沮丧的老聂准备去上海求医,但在省第二人民医院就医时,遇到了上海来的专家卞育海主任,经过沟通,决定留在省第二人民医院接受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并在术后做了4个疗程的辅助化疗。术后半年随访各项肿瘤相关检查都正常。
但没想到,术后近一年复查时,出现了肝脏多发转移。“怎么这么短时间就肝转移了,当时都绝望了!”老聂说,这一回,又是卞主任将他“拉”了出来。
“术后早期转移确实不太好,但仅局限在肝脏,病灶数目四个,还没有走入绝境。”卞育海说,他带领团队充分进行影像学和分子病理评估后,为老聂引入了BBCAPX方案进行转化治疗。“这是目前最新的RAS突变MSS型晚期肠癌治疗方案,总有效率可以达到84%左右,对单纯肝转移患者转化效果尤其好。”
卞育海。
因此,在CapeOX化疗方案基础上,联合使用贝伐珠单抗靶向治疗、信迪利单抗免疫治疗,“强强联合协同增效”进行转化。“希望能够将原来严重的肝转移病灶,缩小至可切除状态。”卞育海说。目前老聂已经进行了三个疗程的转化治疗,效果不错。后续将进行核磁共振评估,如果肿瘤退缩至可切除范围,则联合肝外科、介入科开展微创手术切除加术中射频消融,达到无瘤状态,根除肿瘤。
“过去结直肠癌肝转移预后比较差,五年生存率不超过20%。但现在随着药物研发进展、局部治疗手段丰富,尤其是治疗观念和模式的优化,可以将生存率提升至40%至50%。”卞育海说,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一直是他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在全身系统治疗基础上,联合手术、介入射频、放疗等局部治疗手段,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无病生存率与总生存期。
多学科(MDT)诊疗模式下,他让患者活得更有质量
在卞育海看来,医者不仅要治病救命,如何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也是他一直挂在心上的话题。
在他经常主刀的中低位直肠癌和转移性结直肠癌诊疗过程中,他强调要用多学科(MDT)诊疗模式来为患者做出更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通过固定时间、地点召集固定的外科、内科、介入科、放射科、病理科、肿瘤科等相关专家,共同分析患者病情,制定规范化、个体化治疗方案,解决传统模式下“患者多科奔波、医生交流不足”的问题。
刚刚出院不久的安徽沈大妈,就是卞育海造福的患者之一。“沈大妈是低位直肠癌,因为肿瘤距离肛门很近,如果一上来就做根治手术,需要切除肛门终身造口,生活质量就会很差了。”
卞育海没有这么做,而是通过多学科诊疗,先完善影像学和病理检查,明确初始肿瘤临床分期和分子分型,然后进行国内最新的“iTNT”新辅助治疗,也就是在术前进行放疗 巩固化疗 免疫治疗,使肿瘤大幅退缩,再通过经肛门局部切除残留病灶,清除肿瘤。
卞育海。
“这样就成功保住了肛门,生活质量可以说是显著提升。”卞育海说,目前沈大妈术后一年余,密切随访中,如果能捱过2年的复发危险期,就意味着治愈了。即使将来出现肿瘤再生,仍可通过补救手术实现根治,并不影响总体疗效。
“过去一听到癌总是先切为主,但随着诊疗手段和技术的提高,这种观念已经改变了。”卞育海介绍,要首先给患者状态和肿瘤本身一个全面的评估。通过影像学检查、活检标本病理检测进行临床分期和分子分型,针对不适宜直接手术的患者进行目标引导下的“放(疗)化(疗)靶(向)免(疫)”综合治疗,以期全身控制和局部缩小病灶,一旦获得适宜的窗口再进行手术,这样能够起到疗效与功能并重,兼顾患者生存时间与生活质量的效果。
作为上海仁济医院派驻至省第二人民医院的胃肠外科专家,卞育海不仅亲自操刀为大量患者进行手术,还手把手传授手术经验和技巧,定期开展学术讲座,将先进的治疗模式和理念贯彻到每一例胃肠道肿瘤患者的日常诊疗中,提高了科内全体医生独立诊疗能力,使省第二人民医院普外二科的医疗质量和品牌实现“同质化”提升,真正做到“留下技术与团队”。
大皖新闻记者 朱庆玲
编辑 汪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