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10月31日讯(记者 泮晓阳)“孙主任,这是给哪位小患者送甜头儿呀?”聊城市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的走廊里,面对同事好奇的打趣,孙金凯笑着拎高手上的小蛋糕:“给我的‘老病号’!”
孙金凯是该院儿科一区主任,他口中的“老病号”小张(化姓),今年也才16岁,但他们的医患情谊,早在四年前就已经种下。
2021年9月份,12岁的小张因大叶性肺炎入院治疗,时任儿科一区主任的孙金凯和团队同事们第一时间接诊。看着小张因呼吸困难而涨红的小脸,孙金凯和同事们以最快的速度为小张量身定制了详细的治疗方案。住院的13天里,小张先后做了四次气管镜,出院后,又多次到孙金凯所在门诊进行复诊。这期间,孙金凯等医护人员的细致耐心,给小小的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在不经意间埋下了一颗种子。
四年过去,2025年10月17日,小张因为感冒发烧再次入院。刚办理完住院手续,父女俩就直奔儿科一区——他们心里最信赖的,始终是孙金凯。可偏偏赶上孙金凯出差,父女俩没能如愿见面,孙金凯也全然不知自己的“老病号”就在住院部。
直到小张出院前,她的父亲才在医院的走廊上与孙金凯偶遇。惊喜之余寒暄几句,孙金凯得知小张即将出院,于是买了一块小蛋糕,在上午查房时专程到小张的病房看望。
推开门时,小张正趴在床边写感谢信,可能是期盼已久的见面来得过于不易,双方才打过招呼,小张父亲就忙不迭地将怀揣已久的好消息分享给孙金凯:“孩子说,想像您一样治病救人,现在学了康复护理学!”话里话外,是藏不住的感激与骄傲,孙金凯闻言也笑着连连点头:“这个专业选得好啊,毕业了来我这儿实习!”
小张在信里感谢了孙金凯和本次住院后细心照顾她的护士王艳青,并为王艳青送上一束鲜花。感谢信上的字迹一笔一划满是真诚,字里行间都是对该院医护人员跨越四年、两次施救的铭记与感恩。
“我主攻小儿神经专业,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癫痫、抽动症这些特殊病症的孩子,从业16年来,有很多孩子说过以后要像我一样当个医生,每次都很欣慰。但听到小张读了康复护理学的时候,我心里还多了份特别的骄傲。”孙金凯说,像是四年前无意间播下的一颗种子,如今已经开花,正待结出累累硕果。孙金凯与小张的医患故事,成为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最动人的现实注脚。
这样的认可,对孙金凯而言早已是工作常态。自2011年医院开展患者评选“服务之星”活动以来,他凭借精湛的医术和暖心的服务,连续五个季度高票当选,“孙大夫”的名号在患者间口口相传。16年间,办公室的锦旗挂了又换,感谢信攒了厚厚几摞,随访电话里的那句“孙主任,我们恢复得特别好”,成了他最珍视的褒奖。
把每个患者都当成家人的自然流露,日积月累成为了孙金凯的口碑,就像小张心中那颗种子的绽放,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无数个日夜的悉心守护、一次次问诊的耐心解答,在时光里沉淀出的必然。而这份“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传承,也让医者的初心有了最温暖的延续——当被守护的人举起火炬,医者的善意与责任,便会在岁月中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