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病房里的“护理密码”:聋哑胫腓骨骨折患者康复守护

鲁网10月31日讯“来,跟着我做——勾脚、伸脚,就像这样。”平度市第三人民医院余护士一边做着踝泵运动的示范,一边指着床头的功能锻炼的表,表上“10秒/次,20组/天”的字样格外清晰。这是她为聋哑患者张女士进行术后护理的日常,从术前到术后第一天到康复出院,一套专属“护理密码”贯穿始终。

张女士因高处坠落致左侧胫腓骨骨折,来到病房第一天,护理团队首先破解的是“需求传递关”。黄色卡片画着止痛药代表“伤口疼”;绿色卡片画着便器,代表“需要如厕”。张女士只要指着对应的卡片,护士就能第一时间响应。同时,病房墙上挂着“疼痛评分表情卡片”,从0分到10分的表情图案一目了然,每天查房,护士都会指着卡片,让她用手指向对应分数,精准掌握疼痛变化。

术后护理的核心是预防并发症,这对无法口头反馈的患者来说格外关键。美小护们每2小时就会帮张女士翻身,翻身前,会先轻拍她的肩膀,再用手势比划“要翻身啦”,得到她点头回应后,才缓慢调整体位,同时观察手术刀口敷料周围的皮肤颜色、温度,记录肿胀变化。为了防止深静脉血栓,护士除了定时为她做下肢按摩,还设计了“康复动作流程图”:第一步画着脚踝上下移动,第二步是膝盖伸直绷紧,第三步是抬腿,每个步骤旁都标着箭头和次数,护士每天指导练习。

当张女士顺利出院时,她在护士站的留言本上写下:“你们的手势、卡片和眼神,就是最好的‘声音’。”对骨科护士而言,护理特殊患者,考验的不仅是专业能力,更是将心比心的耐心——把每一句护理叮嘱变成看得见的画面,把每一次需求响应变成心照不宣的默契,这便是无声病房里最温暖的守护。(本网记者)

责任编辑:刘亮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