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瑞璇)10月29日,2025中华经典诗词论坛在河南郑州开幕。作为2025年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的重点活动,本次论坛汇聚了来自全国的百余位专家学者、文化名人及文艺工作者,共同探讨中华经典诗词的当代价值、传播路径及未来发展。
郑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明在致辞中表示,郑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正全力打造“诗词郑州”文化名片;通过承办中国诗歌节、举办经典诗词论坛、推出“跟着诗词游郑州”系列视频等举措,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未来,郑州将在平台搭建、人才培养、精品培育等方面持续发力,书写新时代的诗意篇章。
人民日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总编辑盛若蔚呼吁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推动诗词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光芒,让其“活”在屏幕上、“舞”在剧场里、“融”在旅途中。
在主旨发言环节,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强调,加强新时代诗词理论研究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他呼吁在继承古代诗论遗产基础上勇于创新,构建新时代诗学体系,有效指导当代诗词创作与评论。
当日举行的三场圆桌论坛,分别围绕诗词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诗词文化赋能文旅产业、经典诗词涵养新大众文艺等主题展开深入讨论。专家们认为,应深入挖掘地方独特文脉与诗词资源,通过景区诗词展示、主题旅游线路、沉浸式体验场景及文创开发等路径,将诗词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文旅产品。同时,诗词与音乐、舞蹈、影视等艺术的融合是让经典“活起来”的重要途径。
针对郑州作为杜甫、李商隐、白居易、刘禹锡等诗人重要文脉渊源的独特优势,专家建议系统梳理整合诗人精神遗产,大力推动“诗人IP”建设,通过设立雕塑、打造主题街区、推动诗词进校园、举办音乐会及加强融媒体传播等方式,提升郑州作为“诗词重镇”的文化辨识度与软实力。
 
  
 
2025中华经典诗词论坛现场。郑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本届论坛由人民日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中华诗词学会、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责任编辑:沈杰群 郭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