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多少“清华博士”在直播间招摇撞骗?

继“清华冯博士”直播带货涉嫌虚假宣传被市场监管部门立案调查后,平台又出现了一个“清华林博士-Linoder”直播间,在售卖一款食品时不断宣称能帮助孩童长高,鼓动家长购买。对于“清华林博士-Linoder”直播间的直播话术以及品牌宣传内容,有律师认为,其明显超出普通食品可宣传的范围,涉嫌误导消费者,违反《食品安全法》关于普通食品不得声称具有保健功能的规定。(10月29日 澎湃新闻)

近日,曾以“儿童营养研发专家”身份活跃于各大直播平台的“清华冯博士”,因涉嫌虚假宣传被市场监管部门立案调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其主推的所谓“健脑益智”糖果,实为普通的膳食食品,却在直播间被包装成能“提升记忆力、促进大脑发育”的“神品”,最终因涉嫌违反《广告法》中“普通食品不得宣称保健功能”的规定而被依法查处。然而,风波未平,另一名自称“清华林博士”的主播又悄然现身,打着“帮助孩童长高”的旗号,直播售卖儿童食品。这一现象令人不禁发问:为何“清华博士”频现直播间?名校头衔何时成了直播带货的“免检标签”与割韭菜的“通行证”?

“清华冯博士”的案例,已清晰揭示了此类营销模式的套路:以高学历人设建立信任,以“科研”“营养”等专业词汇包装产品,再通过情感共鸣激发家长焦虑,最终实现高价变现。尽管产品仅为执行GB17399标准的普通糖果,不具备任何保健功能,但主播话术却屡屡踩线,宣称“长期食用可让孩子学得快、记得牢”,实质上已构成对普通食品的功能性夸大宣传,涉嫌误导消费者。

而今,“清华林博士”的出现,几乎复刻了同一模板。尽管其具体背景尚未完全披露,但“清华” “博士” “食品营养”的标签组合,极易引发公众联想,形成“权威推荐”的错觉。在“冯博士”事件已引发舆论警觉的背景下,此类人设的迅速“接棒”,不仅暴露了直播带货领域“换马甲、续流量”的畸形生态,更折射出部分主播与机构对监管红线的漠视与试探。

值得警惕的是,这类“名校博士”带货现象的背后,是系统性的话术设计与流量变现链条。他们往往由专业MCN机构孵化,团队化运营,通过统一的话术脚本、人设包装和直播节奏,精准收割中产家庭对“科学育儿”“精英教育”的焦虑。而一旦被曝光或立案,便迅速转移阵地,更换身份,继续“知识变现”的游戏。这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模式,让监管难度加大,消费者维权成本陡增。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公众对“清华”“博士”等符号的天然信任,正在被恶意滥用。在信息不对称的直播场景中,观众往往缺乏核实能力,只能依赖主播的自我陈述。而平台算法又倾向于推荐“权威感强”“转化率高”的内容,进一步放大了虚假人设的传播力。当“名校光环”沦为营销工具,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更侵蚀了社会对知识、学术与教育的尊重。

对此,必须多方合力,遏制“伪精英”带货乱象。首先,平台应强化主播资质审核,对“博士”“专家”等头衔进行实名验证与背景公示,杜绝虚假标签。其次,市场监管部门需加大对普通食品宣称功能的打击力度,明确“话术边界”,对“投资大脑”“提升智商”等暗示性语言依法追责。同时,消费者也应提升辨别能力,理性看待“学霸食品”“神经营养”等概念,回归科学育儿的本质——均衡饮食、规律作息与良好教育,远比一瓶“博士推荐”的糖果更为重要。

“清华冯博士”被立案,是监管对虚假宣传的亮剑;“清华林博士”的出现,则是对此亮剑的试探。我们不能让“清华”成为直播间里的营销符号,更不能让“博士”沦为割韭菜的工具。真正的知识传播,应建立在真实、专业与责任之上。否则,当“清华博士”四个字最终与“骗局”画上等号时,被透支的,将是整个社会对知识与诚信的信仰。名校不该是骗局的遮羞布,科学更不该是营销的装饰品。直播间需要的不是“博士人设”,而是真正的专业与良知。(汪昌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