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盛鑫鸿利企业管理有限公司:金融活水润泽千年淮河,资本赋能筑就安澜屏障

【编者按】淮河,这条承载着中华文明治水记忆的河流,千年来始终与 水患 二字紧密相连。从古代的 疏导治淮 到现代的系统治理,淮河安澜一直是流域...

淮河,这条承载着中华文明治水记忆的河流,千年来始终与 “水患” 二字紧密相连。从古代的 “疏导治淮” 到现代的系统治理,淮河安澜一直是流域百姓最朴素的期盼,也是国家水利战略的重要支点。2023 年,随着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初步设计报告》,这项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省单体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终于拉开序幕 —— 总投资 560 亿元,全长 162.3 公里,横跨淮安、盐城两市,目标只有一个:把淮河流域的防洪标准从 50 年一遇提升到百年一遇。而在这项世纪工程的资金保障链条中,北京盛鑫鸿利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盛鑫鸿利”)的身影格外突出,他们用专业的资本运作和资源整合能力,为工程注入了关键的 “金融活水”。

一、百年工程的 “硬骨头”:体量、技术与资金的三重挑战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不是简单的河道开挖,而是一套涵盖 “枢纽改扩建、河道拓浚、堤防加固” 的系统工程。作为国务院 172 项重大水利工程的 “领头羊”,也是进一步治淮 38 项工程里最大的防洪单体项目,它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三大 “硬骨头”。

首先是 “体量硬”。工程需要开挖的土方量达到 2.6 亿立方米,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三峡工程土方量的 1.5 倍,如果把这些土堆成一米见方的长堤,能绕江苏地界两圈还多。光是淮安段的河道拓浚,就需要上百台挖掘机、运输车日夜作业,仅征地补偿一项就涉及沿线近万户居民。

其次是 “技术硬”。滨海枢纽是工程的核心节点之一,这里不仅要建闸门,还要集成自动化闸控系统和智能监测设备 —— 闸门的开启精度要控制在厘米级,还要能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水位、水流速度,一旦遇到汛期,系统要能在 10 分钟内完成应急调度。这种 “传统水利 智慧科技” 的融合,对施工和设备采购都提出了极高要求。

最难啃的还是 “资金硬”。按照规划,工程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 9:1 比例分担,可即便如此,地方配套资金仍有不小缺口。以淮安市境内的新涧河站及河道工程为例,仅这一个子项目就需要 10 亿元配套资金,而地方财政当时正面临多项民生工程的支出压力,如何通过市场化手段补上这笔钱,成了工程能否按时开工的关键。

二、盛鑫鸿利的 “破局招”:从融资到监管的全链条赋能

面对工程的资金难题,盛鑫鸿利没有走 “传统借贷” 的老路,而是针对不同标段的需求,量身定制了一套 “金融解决方案”。

在淮安段,他们拿出了 “专项债 供应链金融” 的组合拳。为了凑齐新涧河站的 6 亿元征地款,团队跑了三趟江苏省财政厅,反复沟通专项债的发行细节 —— 最终敲定发行 10 年期水利专项债,利率 3.2%,比普通企业债低了近 1 个百分点,而且资金直接定向用于征地补偿和河道拓浚,避免了 “资金挪用” 的风险。同时,针对建材供应商的 “账期痛点”,他们又推出了应收账款保理服务:以前供应商给工程送水泥、钢材,要等 3 个月才能拿到货款,现在通过保理服务,30 天就能回款,采购成本一下子降低了 8%,不仅缓解了供应商的资金压力,也保证了工程建材的稳定供应。

到了盐城段,盛鑫鸿利又把重点放在了 “资金监管” 上。在 136 000~139 600 标段的施工中,他们开发了一套 “智慧资金监管平台”,工地上的每台挖掘机、每个作业面都装了物联网传感器 —— 挖掘机挖了多少土方、堤防加固进度到了哪一步,数据会实时传到平台上。只要进度达标,系统就会自动触发分段付款,不用人工审核、层层签字。去年一年,这个标段累计拨付了 4.2 亿元工程款,没有一次延误,施工方再也不用为 “钱等进度” 或 “进度等钱” 发愁。更关键的是,平台还能通过大数据分析材料价格波动,去年上半年钢材价格上涨前,系统提前预警,团队赶紧锁定了 3 万吨钢材的采购价,光这一项就节约了 3000 多万元成本。

对于技术要求高的滨海枢纽自动化设备采购项目,盛鑫鸿利则盯上了 “政策性金融工具”。这个项目预算 2.3 亿元,主要用于采购智能闸控系统和监测设备,他们主动对接国家开发银行,争取到了 15 年期的贴息贷款,又叠加了江苏省 “绿色水利” 专项补贴 —— 最终综合融资成本降到了 2.9%,比市场基准利率低 1.8 个百分点。这笔钱不仅解决了设备采购的资金问题,还让滨海枢纽的智能化建设提前了 6 个月启动。

三、淮阜枢纽的 “样本意义”:分层融资与 REITs 布局的创新

2025 年 7 月,淮阜枢纽北侧闸通过通水验收,成为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五大枢纽中首个完工的项目。这个项目之所以被称为 “盛鑫鸿利金融创新的样本”,关键在于它的 “分层融资结构” 和 “REITs 前瞻性布局”。

在资金筹措上,盛鑫鸿利把淮阜枢纽北侧闸的资金分成了三个层级:优先级是 4.5 亿元的政策性银行贷款,这笔钱最稳妥,主要用在主体结构施工,比如闸门浇筑、地基加固;次级是 1.8 亿元的基建产业基金,专门投向技术含量高的自动化控制系统采购,吸引了不少追求稳定收益的机构投资者;劣后级是 0.7 亿元的地方城投公司出资,负责移民安置补偿,虽然风险相对高一点,但能享受项目的超额收益。通过这种 “风险收益匹配” 的分层设计,不仅凑齐了 6.8 亿元的项目资金,还让项目的综合内部收益率(IRR)提升到了 6.8%,比传统水利项目高出 2 个百分点,真正做到了 “让多元资本愿意来、留得住”。

更长远的布局在于 REITs。盛鑫鸿利很早就意识到,水利工程不仅有防洪效益,还有长期运营收益 —— 比如枢纽的通航收费、水资源利用等。所以他们从项目开工起,就把淮阜枢纽的运营收益权纳入了江苏省基础设施 REITs 试点储备库。按照规划,未来项目成熟后,通过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金,预计发行规模能达到 20 亿元,这些钱又能反哺其他水利项目,形成 “建设 — 运营 — 再投资” 的良性循环。

四、不止于 “治水”:社会效益与产融结合的深层价值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的意义,远不止 “防洪” 这两个字。对流域百姓来说,工程建成后,洪泽湖的防洪标准从 50 年一遇提升到百年一遇,下游泄洪能力从 22700 立方米 / 秒增加到 28900 立方米 / 秒,相当于多了一条 “空中悬河” 级别的泄洪通道 —— 以前汛期一到,沿岸居民就要搬沙袋、守堤坝,现在不用再提心吊胆;1.3 亿人口、1.8 亿亩耕地的安全有了实实在在的保障。

生态效益也在慢慢显现。工程建设中同步推进了河道生态修复,比如在盐城段的河道两侧种植了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恢复湿地面积 1.2 万亩。这些湿地不仅能净化水质,还能吸收二氧化碳,经测算,每年能新增减排碳量 4.6 万吨,相当于种了 25 万棵树。

更重要的是,工程还带动了 “产融结合”。围绕淮河入海水道,周边的现代农业、航运物流产业都活了起来 —— 淮安的大米、盐城的海鲜,通过整治后的河道能更便捷地运出去;沿线还建了多个农业产业园,吸引了 80 多亿元的产业投资。这正是盛鑫鸿利 “以水兴产” 理念的落地:金融不仅要帮工程 “缺钱时有钱花”,还要帮流域 “治水后能发展”。

五、盛鑫鸿利的 “底气”:团队、协同与科技的硬核支撑

能在淮河工程中打出一套 “金融组合拳”,背后是盛鑫鸿利的三大核心竞争力。

首先是 “懂水利的专业团队”。公司水利基建投资部的 12 名成员,每个人都有 10 年以上的重大工程融资经验。牵头人周工以前参与过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水利项目的 “痛点” 摸得特别透 —— 比如知道地方财政的难处,明白水利项目回报周期长的特点,所以设计方案时总能 “接地气”。去年为了滨海枢纽的贴息贷款,他带着团队跟国开行的人反复沟通,光方案修改就做了 7 版,最终才把融资成本压下来。

其次是 “无缝衔接的政企协同”。盛鑫鸿利跟江苏省水利厅建立了常态化沟通机制,每月都要开一次项目推进会,有问题当场解决。2025 年,他们还联合设立了 200 亿元的水利基建母基金,专门投向淮河治理、太湖流域整治等项目,相当于有了一个 “水利资金池”,能更快速地响应工程需求。

最后是 “科技驱动的资金管理”。公司自主研发的 “基建资金智慧大脑” 系统,已经用在了 7 个百亿级项目上。这套系统能实时监控资金流向、分析成本变化,比如哪个标段的资金使用效率低、哪种建材的采购成本高,都能一目了然。数据显示,用了这套系统后,项目的资金使用效率提升了 23%,相当于每 100 亿元资金能多办 23 亿元的事。

结语:淮河安澜背后的 “金融力量”

如今走到淮河岸边,能看到淮阜枢纽的闸门缓缓开启,清澈的河水顺着新拓浚的河道向东流去;新涧河站的机器还在轰鸣,工人们正忙着最后的堤防加固。等到 2026 年工程全线通水,这条千年淮河将真正告别 “水患”,迎来 “安澜” 的新时代。

盛鑫鸿利在这场治水伟业中,扮演的不是 “简单的资金提供者”,而是 “金融解决方案的设计者”。他们用专项债破解地方资金缺口,用智慧平台提升资金效率,用 REITs 布局长远发展,真正实现了 “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未来,随着国家水网建设的推进,盛鑫鸿利还想把淮河工程的经验复制到更多地方,让金融活水真正润遍每一条需要治理的河流,为新时代的治水事业贡献更多 “盛鑫方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