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报“姗姗来迟” 迟到的岂止是真相-中国吉林网

长白时评评论员 张悦

10月26日,江苏启东官方微信公众号“启东发布”就“景区观光车事故”有关情况进行通报,事故共造成4人遇难。此次事件,早在10月18日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可是相关通报却在8天后才姗姗来迟。这样一份“迟到”的通报,暴露出了当地对相关问题处理的“慢半拍”。

互联网的传播速度之快,都是以“秒”为单位。但是,一起涉及4人遇难的观光车遭遇强风冲击侧翻落水的事故,却耗费8天时间,才将相关事件公布。当地的舆情处置之慢,给人一种“拖一拖”的感觉。尤其是,8天时间里,相关舆论早已在互联网广泛传播,这样姗姗来迟的通报,不仅没有拨开迷雾,更让不当的言论在互联网滋生,对遇难者家属造成了二次伤害。

在谣言猛于虎的语境之下,一旦发生了伤亡事故,最好的办法是及时调查、及时公布,让真相跑赢在谣言的前面。平心而论,调查相关事件、查清问题、后续处置等一系列操作都需要时间,公众能够理解。但是,选择对事情采取“拖一拖”的态度,选择等舆论过去再不紧不慢地发布通报,这样的舆情处置,存在明显的问题。

姗姗来迟的调查结果,难免会让人心生疑虑。明明是简单明了的一次安全事故,为何通报要耽误这么长的时间?尤其是,当谣言开始传播的时候,为何不能将调查的结果先行发出来?而是要拖到全部清楚才慢慢公布,这样的应对手段,难道就不担心谣言造成更严重的不良影响?对于一些部门而言,习惯性等舆情的热度散了之后,再不急不慢地丢出调查结果,希望没有人关注,这样就能将舆情的热度降到最低,又能避免相关通报内容因为不够完整而受到公众的质疑。这种“鸵鸟心态”的处置方式,不仅让自己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更让谣言有了滋生的土壤。与其说是为了调查清楚再公布,不如说是当地有意地“冷处理”,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公共部门的基本舆情处置能力不足。

对于公众而言,这份通报迟到的不仅是“真相”,更是相关部门的“不作为”,让原本可以迅速得到的真相,在等了整整8天后才出来。公众对姗姗来迟的通报表示不满,其本质是对当地这种有意“捂盖子”的态度表示不满。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希望等其他热点话题盖过相关热度之后,再慢慢地发布相关信息,完成该走的“流程”,这样的“小心思”,不仅让人觉得当地处理舆情信息的滞后,更让人感觉相关部门缺乏基本的媒介素养。别以为真相虽“迟”但“到”,就能堵住悠悠众口,这样的“姗姗来迟”,其实是舆情应对处理的“不及格”。

本期编辑:罗丹

初审: 罗丹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