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生肉上色 商家良心失色-中国吉林网

长白时评评论员 殷建光

10月23日,青海网友发布的视频中,有人用布蘸取不明物品涂抹牛羊胴体,使其表面呈现异常鲜艳的红色。这一幕刺痛了公众神经——食品安全重如泰山,商家为牟利给生肉“美颜”,鲜亮了肉质,却黯淡了良心,更搅乱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

网友关注,传递两个心声:一是提醒大众警惕“颜值陷阱”,莫被表面光鲜的肉品误导;二是呼吁监管部门拧紧“安全阀”,对食品安全问题全程严防死守,不留任何疏漏。事件发酵中的细节值得深思:视频发布者无法确认事发时间与地点;涉事企业迅速撇清关系,称“衣服是赠给客户的,操作与己无关”;监管部门则表示“事件发生在外省区,已立案侦办”。这种快速“划清界限”的反应,难消公众疑虑——即便责任不在本地、不在本企业,也应该以此为镜,反思自身环节是否存在漏洞。食品安全无小事,“闻者足戒”的自觉,比单纯撇清责任更重要。

给生肉“刷色”并非新鲜事,有的商贩用红曲红、焦糖色等食品添加剂“化妆”,有的靠红色灯光“美颜”,更有甚者使用工业色素、亚硝酸钠等非法物质,只为掩盖肉质瑕疵、冒充新鲜肉品。这些行为看似是“卖相”问题,实则暗藏健康隐患:工业色素的有害物质残留、变质肉的细菌滋生,长期摄入可能危害人体健康。从2014年的“胭脂红染猪肉”,到2020年的“亚硝酸钠泡肉冒充牛肉”,再到2024年萍乡市场的“羊肉刷红液”,同类案件反复出现,折射出部分商家的利欲熏心,更暴露出监管仍有亟待补位的盲区。

为何这类现象难以根除?除了违法成本与收益的失衡,更与溯源机制的薄弱有关。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已经有能力织密食品安全“天网”:建立从养殖、屠宰到销售的全程溯源系统,让每一块肉的来源、加工、运输信息可查可溯;利用AI识别、快速检测等技术,对市场肉品进行常态化抽检,及时发现异常色泽、非法添加剂等问题;当然,对商家的宣传行为、物料管理也需规范,避免责任模糊的漏洞。

食品安全,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餐桌,一头系着社会的信任基石。给生肉刷色,刷掉的是商家的道德底线,挑战的是监管的公信力。唯有监管部门筑牢“防火墙”,企业守住“良心线”,技术手段织密“防护网”,才能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我们需要的是肉品的天然新鲜,而非人工“刷”出的虚假光鲜;商家追求的应该是市场的良性循环,而非利欲驱动下的良心失色。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做全、做硬,做到天衣无缝,我们要永远进行时。

本期编辑:罗丹

初审: 罗丹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