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记忆:故宫文物南迁史》研讨会在京举行

202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近日,故宫博物院第五任院长、“故宫学”首倡人郑欣淼历时四年撰写的新著《国家记忆:故宫文物南迁史》,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和吉林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10月14日,新书研讨会在三联韬奋图书馆举行。

《国家记忆:故宫文物南迁史》这部厚重而深情的著作再次将读者们带回那段风雨如晦、山河破碎的岁月,讲述了鲜为人知却又惊天动地的文化保卫战——故宫文物南迁。“19000箱、上百万件国宝,八年跋涉、无一损毁。”这组数字被与会专家反复提及。42万字的厚重著述,首次将故宫文物南迁完整纳入国家抗战叙事,为“文化不灭,国家永存”提供了最新注脚。

本书依托大量首次披露的档案、日记、书信与影像,以六个篇章、四十二万余字的篇幅巨细靡遗地重现了1933年至1947年间故宫文物南迁这场世界文物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行程最长的文化大迁徙。作者还以史家的严谨、文学的温度,刻画了易培基、马衡、那志良、庄严等一代故宫人如何在国运衰微之际,以“人在文物在”的典守精神,完成一场静默而壮烈的护宝行动和文化抗战。

研讨会上,作者郑欣淼透露写作幕后:为查档案,他跑遍宜宾、乐山、峨眉等市县,四川省档案馆主动提供14件未刊档案;为找马衡佚文,他钻进孔夫子旧书网仓库,最终在国家图书馆发现1935年伦敦中国艺展官方导刊,“这些材料过去从没人引用”。书中还首次披露故宫文物抗战最困难时期赴苏联展出的记录,“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文化保护拼图更完整”。

中国出版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黄志坚表示:“《国家记忆:故宫文物南迁史》的出版不仅是对一段尘封岁月的深情钩沉,更是对文化不灭,国家永存这一民族信念的深刻印证。诠释了中华文明在危机之际守护文脉的精神力量。同时也为守住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新时代主题出版,提供了一个很好,很重要的范本。这部深耕20载的著作,以小切口大主题的叙事智慧,以文物烽火录的微观史实阐述了家国大义的宏大,也搭建起一座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文化桥梁。”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认为,著作把故宫人从馆领导到基层员工的待遇、沿途地方机构的贡献悉数写入,“史论结合,故事讲得生动,是近年故宫题材罕见的好书”。

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刘曙光用“三个震撼”概括读后感:南迁是全国动员的文化抗战;首次客观书写沦陷期北平故宫留守与南京文物遗留;以诗画证史,把易培基、马衡等故宫人的家国情怀写活,“值得文博人反复阅读、冷静思考”。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表示,这本书很独特,深、全、细、实,文字平实干净,装帧精美,主题出版要“以学术筑底、以情感破圈”。

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鲍盛华表示,此次与三联书店再度联手,使地方社深度参与国家重大题材成为现实,也验证了“开放合作、优势互补”的出版新路径。做好精品出版需要开放的情怀、深厚的文化积淀,更需要有专精的出版技能,好的作品是精深的思想、精湛的内容与精良的制作融合。

“事”与“理”并重,成为现场高频词。91岁的历史学者阎崇年给出“事理圆融”的评价:“史料一网打尽,语言晓畅明白,看完这部书,其他南迁史料可不用再翻。”

厚重的史料并未削弱阅读体验。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祝勇举例,书中仅一句“马衡原拟经天安门‘完璧归赵’,因地面不平改走中华门”,便把时人的政治考量与历史现场同时托出,“微观史写法让宏大叙事有了体温”。

这场研讨会不仅是对一部著作的解读,更让那段“以命护宝”的历史再度走进公众视野,提醒人们铭记文化守护的力量,珍视民族文明的根脉。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记者 殷维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