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周千清
“真庆幸遇到张老师!他先帮我理清兴趣和职业方向,从海量院校专业里精准筛选适配选项,还把填报规则里的雷区讲得明明白白。”如今已在临沂大学开启学业的菏泽郓城县学子小刘,提及高考后张老师的志愿填报指导,仍满是感激。在他迷茫无措时,张老师结合其实际情况给出的建议,如指路明灯;入校后的学习体验,更印证了这份指导既贴合现实又契合理想。
让小刘铭记于心的张老师,正是菏泽公益高考规划师张勇。虽已从教育行业退休,但谈及高考志愿填报的门道,他依旧如数家珍、了然于胸。
初心缘起:不忍学子走弯路,退休仍耕志愿田
“我这辈子都扎根教育领域,早年在基层学校当校长,后来到牡丹区教体局工作。”张勇坦言,数十年教育生涯中,他始终与学生、家长紧密相连,也亲眼见证不少农村家庭的学子在志愿填报时陷入迷茫,甚至因信息闭塞错失升学良机。
“实在不忍心看着孩子们走弯路。”带着这份牵挂,2004年,张勇开始深耕高考志愿填报领域。他系统梳理在山东省招生的每所高校、每个专业的详情,结合国家发展规划与政策导向,只为给学子们铺就更精准的升学之路。为了这份责任,他深耕3000余所招生高校的办学特色,细究热门与冷门专业的就业前景,一本本详实的笔记,记下的是岁月沉淀的专业,更藏着对学子的赤诚。从那时起,他便免费为高考学子提供志愿填报指导,这一坚持,便是二十载春秋。
精准施策:不止看分数,更懂“私人定制”
与如今依赖分数推算的志愿填报软件不同,张勇的指导始终带着“温度”与“精度”——不仅看分数,更细察学生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与就业期许,量身定制专属方案。即将毕业的小李,至今对张老师的指点感激不已。当年他以483分的成绩陷入报考困境,张勇了解到其家境拮据、需尽快就业支撑弟妹学业的情况后,结合分数精准推荐了公费医学专科生项目,既解决了学费难题,更锁定了稳定就业方向。“现在回头看,幸亏当时听了张老师的话,这条路走对了!”小李的感慨,道出了众多受助学子的心声。
在张勇看来,“没有不好的专业,只有不合适的选择”。国家设立的每个专业都有其价值领域,关键在于与学校特色、学生情况精准匹配。为了摸清高校“底细”,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无论去往哪个城市,必住高校周边,实地探访校园、感受校风学风,将直观体验融入指导建议。
爱心共振:众人相助成合力,全家上阵护学子
这份专注与执着,也凝聚起更多爱心力量。每年报考季,南华康城物业都会免费提供现场咨询场所,家长们主动送来饮用水、打印纸,电脑公司也无偿提供设备支持。“大家都为考生尽一份力,这种温暖是相互的。”张勇感动于这份善意,而他的家人与徒弟们,更是这场公益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已就业的受助学子、女婿、徒弟们,带着不同行业的专业认知现身说法,为咨询者答疑解惑。
报考季的张勇,永远处于“连轴转”的状态。“晚上12点前基本不睡,早上六点前喝碗胡辣汤就赶去现场,晚了就没时间吃早饭了。”他笑着调侃,却藏不住对学子的体恤——不愿让早到的学生久等,更不愿让熬夜守候的学子空手而归。每年,都有300余名学子慕名而来,张勇始终坚持“来者必答、耐心指导”。
无私坚守:不为名利遮望眼,愿为桃李尽余晖
朋友们常和他开玩笑:“把心思全扑在这上面,一分钱不赚,这些年少说错失了几套房。”张勇却淡然一笑:“人到无私,天地宽。不被财物所困,才能全心全意为他人办事,不辜负每份信任。”
二十载寒来暑往,千余名学子在他的护航下圆梦大学。谈及未来,张勇眼神坚定:“只要还干得动,就会一直为孩子们指导下去。”这份跨越二十年的公益坚守,早已成为菏泽教育领域最动人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