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藏南北酱王,点亮学子梦想:从天安门酒公益助学看白酒行业的新可能

【编者按】 当白酒行业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当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激烈碰撞,一个民族品牌以一场跨越山海的公益行动,为整个行业点亮了一盏明灯,更向...

 当白酒行业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当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激烈碰撞,一个民族品牌以一场跨越山海的公益行动,为整个行业点亮了一盏明灯,更向时代递交了一份关于文化传承与商业向善的生动答卷。

  1975-2025,一杯民族白酒50年的技艺传承

  一杯天安门酒,半部中国酱香传承史。

  1975年,在“八大名酒进北京”的时代背景下,茅台肩负使命北上帮扶。这段被业界誉为“南酱北传”的佳话,如今看来,不仅是一次技艺的输送,更是一场文明的迁徙。

  季克良率领团队二十余次北上,历时五年匠心打磨,终于在1981年孕育出嫡传茅台工艺的华都酱酒。“不是茅台,胜似茅台”的评价,不仅是对品质的肯定,更是对文化传承的见证。

  华都酱酒的诞生,不仅填补了北京地区高端酱酒的空白,更开创了“北派酱香”的先河,被专家誉为“北京小茅台”,奠定华都3000余吨优质陈年酱酒的稀缺根基。

  2021年,天安门酒凭着对茅台12987传统酱香工艺的敬畏之心,以实际行动回应帮扶情谊,溯源回到美酒河,回到茅台镇核心产区,在同样的水土、同样的气候下,接受最严苛的洗礼。

  从1975年茅台北上帮扶华都的“南酱北传”,到2021年天安门酒溯回到茅台镇的“北酱南溯”,再到2025年南北酱王的首次“双坛合璧”。五十年的传承之路,见证的不仅是酿酒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更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敬畏与坚守,是一部中国民族品牌砥砺前行的缩影。

  以酒为媒,助力更多贵州青年成长成才

  2025“南北酱王·龙坛封藏”大典上,每一坛被封藏的美酒,都将有一份心意注入“薪火·致远”公益基金。这意味着,消费者封藏的不仅是一坛美酒,更是山区学子的希望与未来。

  在当前白酒行业面临挑战的背景下,天安门酒探索的“封坛助学”模式,展现了一种全新的商业哲学。

  中酿品致董事长、中酿酒道馆创始人李作斌先生,这位1975年出生于湖北宜昌,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企业家,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深刻诠释了“取之于社会,回馈于社会”的企业家精神。

  “不想看到有天赋的孩子,因为经济原因而失去追求梦想的机会。作为中国老酒文化龙脉探寻者,我希望以酒香传承华夏薪火,助力更多贵州青年成长成才。”这句朴素的告白背后,恰恰击中了商业的本质——商业的价值最终要回归到人的价值。

  正是这份情怀,他将公益助学融入企业文化,凝聚商业向善、向上的力量,用实际行动催生了“薪火·致远”公益行动。于是,“封坛助学”构建的“四赢模式”价值循环系统应运而生——参与其中的学校、酒厂、客户与企业四方共赢:

  孩子们得到了教育支持,酒厂收获了品牌提升,客户得到了高质价比的好酱酒,中酿则在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找到了最佳平衡点。

  文化为根,善意为本。当大多数品牌还在价格战中挣扎时,天安门酒让“善意”成为机制,让“责任”成为生产力。它让企业家们以封坛为仪式,以行动为誓言,将商业的成功转化为教育的希望。

  商业向善,白酒行业破局的新可能

  天安门酒的实践,打破了白酒行业长期以来的同质化竞争困局。

  “天安门”,是国家记忆的符号,是民族精神的象征;“酱香酒”,是三千年文明的味觉密码,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温度。两者叠加,产生的不是简单的品牌效应,而是一种文化认同。这种认同超越了价格与品质的维度,直指消费者的情感深处和价值取向。

  更重要的是,天安门酒龙脉公益行动将封坛仪式从商业活动升华为企业家精神传递,让每一滴酒都承载着时代记忆与文化使命,这正是天安门酒龙脉酱香上市以来一直打造的“超级IP新文化生态模式”的现实落地。

  这种模式,正是中国白酒在新时代破局的关键——从卖酒到卖文化,再到传递价值观。

  正如一位中酿企业家所说:“每一坛酒的封藏,都是一次心的交付;每一滴酒的陈香,都在见证一代企业家的觉醒。”

  10月21-24日,当我们举杯品尝“南北酱王”合璧的醇香时,我们品尝的不仅是一杯美酒,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一代企业家的责任担当,以及商业向善的无限可能。

  当酒香与书香相遇,天安门酒用半个世纪的传承和一场跨越山海的公益告诉我们,白酒行业的未来不在于价格的比拼,而在于价值的创造。

  这,或许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商业实践——在传承中守护,在守护中发展,让文化的传承与青年的未来同频共振。

  这,也正是天安门酒龙脉公益行动给这个时代的最好答案——未来商业的道路,通往文化深处,通往人心深处,通往文明深处。

  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建设大山。贵州兴义一中刘秀祥校长正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

  中酿品致董事长、中酿酒道馆创始人 李作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