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法动真格了:未成年霸凌,“小” 不再是借口-中国吉林网

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

“我还没成年,你能拿我怎么办?”曾几何时,这句带着稚气却满是嚣张的话,成了部分校园“小霸王”的“免罪金牌”。他们仗着年龄优势,把殴打同学、侮辱他人甚至校外盗窃当成“游戏”。而过去的处理方式往往停留在“批评教育 家长带回”的层面。这种方式看似有处置,实则“一放了之”。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即将于2026年1月1日施行,这场针对未成年霸凌的“真格”整治,终于打破了“年龄即免责”的怪圈,让“小”再也不能成为逃避责任的借口。

过去对未成年霸凌的“宽容”,本质上是一种“纵容”。公安机关的批评教育缺乏足够震慑力,部分家长要么疏于管教,要么对孩子的恶行视而不见,甚至为其辩解“孩子还小,不懂事”。可“不懂事”从来不是伤害他人的理由:被霸凌的孩子可能会留下长期的心理阴影,不敢上学、不愿社交,也让施暴者误以为“年龄小”就是违法的“护身符”,在一次次“没事”的暗示下,只会越发漠视规则,从校园里的推搡辱骂,升级为校外的聚众斗殴、盗窃抢劫。有数据显示,不少成年罪犯的暴力倾向,都能追溯到未成年时期未被纠正的霸凌行为。正是早期“无代价”的违法经历,让他们失去了对法律的敬畏。这种“以爱为名”的放任,最终酿成的是对受害者和施暴者的双重伤害,更是对校园安全的严重侵蚀。

新法的“真格”,首先体现在打破了“未成年即无拘”的误区。针对14至16周岁的未成年人,新法明确规定:一年内实施两次违法,或单次行为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公安机关将依法采取拘留措施。这一规定绝非“小题大做”,而是精准击中了“反复霸凌”的痛点。过去,有些孩子正是摸准了“批评教育不管用”的规律,才敢屡次欺负同学;如今,“两次违法即拘留”的红线,让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明白年龄不再是“挡箭牌”,只要触碰法律底线,就必须承担相应代价。更重要的是,这种有力度的惩戒不是为了“惩罚孩子”,而是为了让他们在犯错初期就认清边界:法律不会因为你年龄小就纵容伤害,尊重他人的权利,是每个公民的必修课。

即便对于不满14周岁的涉事未成年人,新法也绝非“一放了之”,而是用“矫治教育”替代了“回家写检讨”的敷衍。按照规定,这部分孩子将被安排进入专门学校接受系统矫治,同时还有社区跟进心理辅导。这一设计充满了“刚柔并济” 的智慧:一方面,专门学校的教育能针对性纠正他们的行为偏差,让他们明白“霸凌不是威风,而是违法”;另一方面,心理辅导能深挖他们施暴是家庭关爱缺失,还是模仿不良信息,只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才能避免他们再次走上歧途。这恰恰印证了新法的核心目的:惩戒是手段,教育和挽救才是最终目标。法律既要给受害者“撑腰”,也要给犯错的孩子“回头的机会”,这才是对未成年人成长最负责任的保护。

更值得关注的是,新法还彻底厘清了校园霸凌的“性质”和“责任”。以往,有些学校会把霸凌当成“孩子间的打闹”,甚至为了“声誉”隐瞒不报,导致霸凌事件愈演愈烈。如今,新法明确将校园欺凌定义为违法行为,殴打、侮辱、恐吓等行为不再是“闹着玩”,而是触碰法律红线的举动;同时,老师、校长若隐瞒不报,将被依法追责。这一规定就像给学校上了“紧箍咒”,倒逼学校从“和稀泥”转向“主动干预”。更关键的是,警察将直接走进校园开展防治工作,这种“警校联动” 的模式,能让霸凌行为“无处隐身”:既可以通过普法教育提前预防,也能在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介入,避免矛盾升级。当学校、警方、法律形成合力,校园才能真正成为“安全港”,而不是霸凌者的“游乐场”。

或许有人会质疑:对未成年人采取拘留、矫治教育,会不会太“严苛”?其实不然。真正的“关爱”从来不是无原则的纵容,而是让孩子在规则中学会成长。一个从小就知道“违法有代价”的孩子,才能在未来的人生中守住底线;一个明确“霸凌是违法” 的校园,才能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公平与安全。新法的“动真格”,本质上是给所有未成年人划定了“保护圈”:它保护受害者不受伤害,也保护施暴者不滑向更深的深渊。它既维护了法律的威严,也守住了教育的温度。

本期编辑:侯薇

初审: 侯薇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朱宝明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