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10月16日讯(记者 魏萱 通讯员 李成修 李添祎)近日,烟台毓璜顶医院干细胞移植病房内,呈现出一幕温情满满的画面:从天津远道而来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张女士(化名),历经治疗后粒细胞成功植活、顺利出舱。曾在治疗期间与她相互鼓励的烟台本地病友徐女士(化姓)也特意赶来,与医护人员共同组成“欢送团”,见证这场跨越千里的“生命重逢”,让病房里满是跨越地域的温暖与生命重启的希望。
千里求医:一场双向奔赴的生命之约
家住天津的张女士,被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困扰已一年有余。在当地治疗期间,她反复接受输血与药物干预,病情却始终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对于张女士而言,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堪称是挽救生命的最后希望。
大约五个月前,烟台的徐女士也曾因同样的疾病,在烟台毓璜顶医院接受子供母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她恢复顺利。怀着助人之心,徐女士向在天津就医时曾住在同一个病房的张女士暖心推荐了这家医院。正是这份来自“过来人”的信任与鼓励,让张女士重拾信心,毅然跨越千里来到烟台找到了血液内二科副主任张元峰。“她(徐女士)的真实康复经历,给了我莫大的勇气。”张女士感慨道。
困境破局:医护携手点亮希望
在张女士1年余的药物治疗过程中,因反复大量输血,她的铁蛋白水平显著升高;而接下来的以儿子作为供者的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普通农村家庭而言,不仅意味着未知的治疗挑战,更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对治疗费用的担忧、对治疗效果的不确定,让张女士的内心始终被焦虑与紧张笼罩。
了解到张女士的困境后,烟台毓璜顶医院血液内二科迅速行动:徐俊卿主任、张元峰副主任、毛利靖主治医师组成的移植团队,第一时间为她制定了个体化移植方案,耐心解答她关于治疗流程、风险控制的每一个疑问;即便如此,这位跨省求医的患者仍难掩顾虑。移植舱内,车红护士长带领的护理团队一次次与张女士沟通交流,用专业的讲解消解她的担忧,用温暖的陪伴帮她建立信心,让她逐渐放下心理包袱,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治疗。
在药物预处理、干细胞回输、骨髓抑制期等关键治疗阶段,张元峰团队始终坚守:他们密切监测张女士移植前后各项指标的动态变化,根据她的身体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每天积极看望张女士,用鼓励的话语为她加油打气。护理团队则细致入微地照料她的日常,从病情观察到生活需求,每一个细节都饱含关怀,每一句问候都传递温暖。
渐渐地,张女士心中的不安与陌生感慢慢消散。在她眼里,烟台毓璜顶医院血液内科的医护团队成了最值得信赖的“家人”。尽管治疗中曾出现短暂的消化道不适,但在医护人员的精心呵护下,她的粒细胞最终在移植后的第9天顺利植活。看着恢复良好的张女士,张元峰欣慰地说:“我们不负这份千里之托,帮她迈出了重生最重要的一步。”
温暖重逢:一场特别的出院欢送
出院当天,曾与张女士在治疗期间相互激励的徐女士,早早换上喜庆的红色外套来到医院。她与张女士的主管医生、护士以及家属一同等候,只为给张女士准备一场特别的“欢送仪式”。
当张女士走出病房时,车红护士长将护士们亲手折叠的祝福纸鹤递到她手中。看着眼前熟悉的面孔,感受着这份跨越地域与病痛的关怀,张女士激动地迎上前,与徐女士紧紧相拥,幸福的泪水湿润了双眸。这一刻,所有的艰辛都化为了重生的喜悦,所有的陪伴都成了最珍贵的回忆。
技术与仁心:诠释医学的温度与力量
此次成功为既往大量输血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完成精准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不仅是医院血液内科异体移植技术水平的有力证明,更生动诠释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医学从来不是冰冷的技术,而是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精湛的医术能治愈身体的创伤,帮患者战胜病魔;而真诚的关爱与信任,能抚平心灵的褶皱,为患者点燃前行的希望。愿张女士与徐女士未来一切顺遂,也相信这份在困境中凝结的情谊,将继续激励着每一位血液科医务工作者,在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为更多患者带去生命之光。
责任编辑:管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