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贵阳街头主理人①|正午十二点,这个小坡被一碗粉“封印”了

写在前面

烟火人间,滋味长存。“主理人”这个称呼,背后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定义——他们不再只是经营者,更是将个人特质与品牌深度绑定的生活文化构建者。

在贵阳的街头巷尾,就藏着这样一群“主理人”。他们没有响亮的口号,不谈高深的道理,只相信真材实料,日复一日守着一方小摊、一家小店。他们既是灶前掌勺的经营者,也是用双手传递温度、诠释生活本味的人。

一碗粉、一块洋芋粑、一份丝娃娃……这些看似寻常的食物,串联起街坊邻里的日常,也承载着一座城市最真实的生活气息。

我们把他们,称作“烟火主理人”。

秋日午后,贵阳省府路贵山苑的一条小坡上,蜿蜒数米的长队从“小平老素粉”门口一直排到坡顶。

“不急不急,都有的!”老板彭忠惠边擦汗边笑,手里的勺子碗快抡出火星。从二十八年前的财经学院摊摊,辗转大西门,最终在这条巷子里修炼成“排队传说”。

“涨价?做得出来就不涨!”她舀起一勺灵魂青椒酱,“家传手艺没秘密,就是真材实料”。说话间手上的动作也没停,顾客的肉末青椒加两个溏心蛋的美味素粉稳稳拿到了手上。

确实良心,当周边价格早已“轻舟已过万重山”,她家价格还锚在五年前,6块一碗的老素粉温暖着食客的心。“开门店要真材实料”,她麻利地拿起一个碗开始放小料:“够开工资就行,街坊吃得起最重要。”

“顺序是固定好的,不能少放或者多放!”彭忠惠和家族十余人组成“厨房天团”,点单、炸蛋、煮粉、放料、熬绿豆汤,忙中有序地走过了二十多年。

“国庆那几天青椒都要多备二十斤!”排队的毕节嬢嬢余玲说:“我转了三条街才找到,问了好多人,虽然排队的人多,还是想尝一下多年的老味道!”

来自上海的吕女士提着刚从民生路买来的香酥鸭静静排队等待,她是在网上刷到她家专门来打卡的。贵阳苏女士终于排到一碗粉在一旁坐下:“吃了二十年,从她家开始卖就在吃了,这么多年味道都没什么变化,价格也很良心。”苏女士表示虽然现在要排队了,但还是很愿意来吃,“酒香不怕巷子深。”苏女士笑着说。

小坡不好找,但食客的鼻子永远精准。彭忠惠望着不见尾的队伍感慨:“本地人带路,外地人寻味,大家觉得好吃就在网络上分享出去,渐渐地人就多了。”

灶台上的油辣香飘散出去,让这条寻常小坡有了最生动的味道地标。队伍缓缓前移,游客蹲在路边迫不及待先嗦一口,含混嘟囔:“确实不错!”

深巷从来拦不住真心,一碗粉的坚守,终让食客为之转身。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汪林静

实习生 冉星星

编辑 李娟

二审 李劼

三审 覃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