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孙淑玉 通讯员 李成修
60厘米长的瘤栓顺着子宫,穿过卵巢,一路沿髂内静脉、髂总静脉、下腔静脉向上,最终突破右心房、穿越三尖瓣,直抵肺动脉……这样累及生殖系统、多段大血管及心脏的平滑肌瘤病例本就十分罕见,然而更让人揪心的是,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女子的病情进展迅速,随时可能因肺栓塞而引发血管堵塞、心脏衰竭等致命风险。
面对这一凶险至极的“天花板级”手术,烟台毓璜顶医院的专家团队没有退缩。由妇科牵头,迅速联动血管外科、心外科、麻醉科、超声科等科室,以多学科优势组建攻坚团队,从病情研判到方案制定,从术前评估到风险预案,各科室专家拧成一股绳,以“啃硬骨头”的决心直面难题,一场与时间赛跑、为患者保命的多学科协作之战,就此紧锣密鼓展开。
病情进展迅速,一个月内瘤栓“穿心入肺”
回想过去两个多月来的经历,40岁的陈女士仍然心有余悸。
7月底,因月经不规律在外院就诊,却被意外告知子宫多发肌瘤已经累及髂内静脉、髂总静脉、下腔静脉和右心房,情况十分危险。为寻求更好的治疗,陈女士慕名找到烟台毓璜顶医院妇产科主任丛江琳。结合食道超声的检查结果,最终明确陈女士的平滑肌瘤顺着子宫一路穿过多段大血管和右心房,并缠绕三尖瓣,急需进行手术干预。
然而,由于瘤栓累及范围广且与血管紧密相连,手术极为复杂且风险很高,面对不确定的手术结果,陈女士和家人犹豫了。带着诊断报告,她辗转国内顶尖医院,却迟迟没有拿到好的解决方案。关键时刻,毓璜顶医院原妇产科主任侯建青的耐心与专业给陈女士吃下了“定心丸”。由于此前已做过两例复杂平滑肌瘤手术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侯建青详细分析其病情进展,并给出多套可行的手术方案后,陈女士和家人终于下定决心:“回家”治疗。
这份信任也给了医护团队很大的动力。为保证更好的治疗效果,在烟台毓璜顶医院医务科牵头下,由妇科、血管外科、心外科、麻醉科、超声医学科、输血科、影像科、心外重症监护室、手术室等近20位专家组成的多学科诊疗团队迅速就位。
此时,距离陈女士首次就诊已经过去了整整一个月。病情进展到了什么程度,什么样的治疗方案才最适合陈女士,都是未知数。然而时间不等人,9月1日,复查超声检查的结果显示,此时陈女士体内的瘤栓已跨过三尖瓣,直接“闯”进了肺动脉。
“就像血管里长了棵疯树,一旦肺动脉的瘤栓脱落,随时可能会导致患者猝死。”丛江琳介绍说,为保障陈女士的生命安全,多学科诊疗团队经过多次探讨,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
万事俱备,只待“开战”。
11小时连闯三大难关,多学科协作拿下“天花板级”手术
尽管已做足了准备,但陈女士的病情却不容乐观。瘤栓位置深、进展快且与周围血管、神经等紧密相连,无疑给手术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然而,面对这一凶险至极的“天花板级”手术,专家团队并没有退缩。多学科协作,连续鏖战11个小时,接连闯过肿瘤剥离、血管重建及瓣膜成形三大难关后,陈女士终于转危为安。
“除恶务尽”是剥离肿瘤的第一要务,然而想做到这点并不容易。术中,侯建青、丛江琳带领妇科手术团队行子宫、卵巢及附件的完整切除。可是,由于子宫肌瘤多发、宫旁血管内瘤栓位置深且紧邻子宫深静脉及阴道旁血管,稍不注意就可能伤及盆底血管及神经,这给手术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所幸,凭借丰富的手术经验,在血管外科的协助下,烟台毓璜顶医院妇科团队一路披荆斩棘,很快“啃”下了第一块硬骨头。随着双侧卵巢动静脉被高位结扎及子宫、卵巢、宫旁血管内病灶等的顺利切除,为肌瘤供血的“树脉”被彻底切断,手术第一步顺利完成。
侯建青(左2)和丛江琳(左5)为患者手术
瘤体剥除只是第一步,如何保证“穿心入肺”的瘤栓被完整剥除并完成血管重建,同样不容小觑。在退休老主任杨牟的指导下,血管外科主任车海杰带领手术团队接棒妇科,尝试切开下腔静脉以瘤栓牵拉的方式小心剥除,同时进行血管重建。“如果能通过血管通道将瘤栓完整取出,就会大大减少手术风险与创伤。”为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杨牟特意制定了两套手术方案,可事与愿违,由于瘤栓紧紧包绕三尖瓣,血管外科切开下腔静脉后,多次尝试向下牵拉剥离肿瘤均不成功,决定启动另一套手术方案,请心外科团队采用开胸手术的方式进行肿瘤剥除。
杨牟(左2)和车海杰(左3)为患者手术
没有片刻耽搁,等在手术室内的心外科团队迅速接手。在心外一科主任郑磊和副主任孙鹏飞的带领下,为陈女士快速建立体外循环,开胸取瘤。切开右心房后,心外科手术团队发现陈女士的情况远比预想的复杂:进入心脏的肿瘤“多头”并进,不仅反复缠绕三尖瓣后瓣腱索,尖端还与瓣叶粘连紧密,手术难度升级。仔细分离瘤体与瓣叶后,郑磊带领团队同时行瓣膜修补,并预防性地置入人工瓣环,以防止因心功能不全影响陈女士的生活。“整个手术是在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就好比骑马绣花,更考验手术团队的实力。”回想手术过程,郑磊不无骄傲地说。
孙鹏飞(右)监测体外循环系统
郑磊(中)为患者进行手术
缠绕在三尖瓣的瘤栓被完整剥离,手术却仍没结束。此时,血管外科团队再次上台,从下腔静脉切口出将肿瘤从心房拖出,并同时打响多发肿瘤切除及血管重建的双重“保卫战”。由于血管内肌瘤多发,在阻断髂外静脉的前提下,血管外科团队切开髂静脉分叉,将左侧髂静脉管腔内粘连的瘤栓与血管分离并取出。与此同时,因右侧髂内静脉主干及一级分支之内布满瘤栓,无奈之下,在杨牟的指导下,血管外科团队将静脉壁连同肿瘤一并清除,同时小心将破损的髂外静脉与髂总静脉段吻合重建。最后,妇科手术团队上台共同检查创面均无出血、渗血,进行关腹。
至此,由妇科、血管外科、心外科、麻醉科、超声科、输血科、手术室、心外重症监护室、影像科九大科室、20余人组成的多学科手术团队已经连续奋战超过11个小时。所幸,手术十分顺利,盘踞在陈女士心脏内的“定时炸弹”被完整拆除。
从个案突破到学科引领,静脉平滑肌瘤多学科诊疗再上新台阶
手术成功固然重要,但术后恢复同样也是“闯关之旅”。以妇科、心外科、血管外科及重症监护室为主导的术后团队,针对抗感染、心功能恢复、防血栓、肠道功能调理等关键环节,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重症监护室24小时监测生命体征,及时调整循环支持方案;妇科团队密切关注盆、腹、胸腔恢复情况,预防并发症;营养师根据患者恢复进度定制饮食计划……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照护,如今,陈女士各项指标逐步恢复正常,顺利出院回家。
这场罕见的高难度手术的成功,并非偶然。早在2013年,烟台毓璜顶医院就已成功为累及右肾静脉、下腔静脉肝后段的复杂血管内平滑肌瘤患者手术;2014年,又顺利取出患者右心房内45厘米长的平滑肌瘤瘤栓。此次手术的突破,不仅刷新了医院在罕见病诊疗领域的纪录,更标志着其多学科协作能力、复杂手术驾驭能力再上新台阶。
“医院的重视支持、老专家的坐镇指导、多学科的无缝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丛江琳感慨道。面对如此复杂且风险极高的手术,医院高度重视。党委书记、院长宋西成、副院长孙萍及医务科多次组织全院会诊,为手术提供保障;侯建青、杨牟等老专家倾囊相授,用经验与担当为团队“压舱”;麻醉科主任医师马加海、副主任医师潘维忠,超声科主任医师王丽红、副主任医师于洪娜,输血科主任医师于淑红,手术室于丽护士长,心外重症监护室副主任医师邹广美,影像科副主任医师孙春娟在整个治疗途中全程参与,以专业技能为陈女士的健康保驾护航。正是每个科室、每位专家的全力以赴,才共同铸就了生命的奇迹。
王丽红(左2)、马加海(左3)术中查看患者身体指标
如今,烟台毓璜顶医院并未止步于“个案突破”。针对这一疾病,医院正积极组建静脉内平滑肌瘤多学科诊疗协作组,计划通过制定规范化诊疗流程、建立患者随访数据库、开展临床研究等方式,将单病例的成功经验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诊疗模式,为更多此类患者提供“有方案、有希望”的救治路径。
毓璜顶医院医生合影
从“生死时速”的紧急救治,到“学科引领”的长远布局,烟台毓璜顶医院用实力证明面对疑难重症,多学科协作是破解难题的“金钥匙”。而以患者为中心、向更高难度挑战的医者担当,正是该院守护百姓健康的核心底气。未来,烟台毓璜顶医院将继续以技术创新为翼、以多学科协作为盾,在守护生命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更多患者点亮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