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山东、北京、内蒙古等地的社区文化活动中,经常出现一位年轻讲师的身影。她叫刘晓妮,是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的青年志愿讲师。
无论是在偏远的内蒙古阿拉善盟文化讲堂,还是在山东省的博物馆、学校礼堂,她总能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把厚重的传统经典“讲活”,让台下的听众频频点头、笑逐颜开。在一次次讲座里,她以亲切平实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案例,将儒家经典的智慧播撒到群众心田,引发热烈反响。
记者:刘老师,您作为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的青年志愿讲师,足迹遍布山东、北京以及内蒙古等地的基层社区和文化场馆,为群众带来传统文化讲座。是什么契机促使您走上将经典传播给大众的道路?这项工作的动力又来自哪里?
刘晓妮:说起来很巧。我本身极其热爱传统文化,几年前有一次机会,我受邀到济宁的一所社区学校分享《论语》心得。那一次我发现,原来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渴求,只是缺少一个“翻译”和交流的桥梁。从那以后,我就萌生了一个念头:要尽己所能走出书斋,把我所热爱的经典带给更多普通人。动力嘛,一方面来自责任感——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希望更多人能从中受益;另一方面也来自现场的反馈,每当看到听众因为我的讲述而产生共鸣、眼中闪烁着收获的光彩,我就由衷地感到这件事特别有意义,再辛苦也值得。
记者:您前不久在内蒙古阿拉善盟作了一场题为《孔子的人生智慧与教育思想》的专题讲座。据了解,当地很多老师、家长、学生都慕名而来。面对孔子的“老古话”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听众,您如何让他们听得懂、记得住,还能产生共鸣呢?
刘晓妮:我当时设计那场讲座时,想了一个大家容易接受的切入点:讲故事。我以孔子“从好学少年到万世师表”的成长历程为主线,把孔子的一生故事串起来讲。孔子并非生来就是圣人,他也有过求学若渴的少年时代,也曾周游列国、栉风沐雨。这些故事本身就很吸引人。我一边讲他周游列国的经历,一边引出他的教育思想,比如“因材施教”“启发引导”“温故知新”等经典教学方法。为了让理念更容易消化,我会举现代课堂上的例子作对比,比如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就好比今天老师针对不同孩子采取不同的教法。这么一比喻,受众一下就明白了:“哦,原来两千多年前的教育智慧,我们今天依然用得上!”讲到精彩处,我还会抛出问题请大家思考,比如“如果孔子当你的老师,你最想跟他学什么?”现场的老师和学生们特别热情,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想跟他学做人的道理,有的说想学如何启发孩子。讲堂里不时爆发出笑声和掌声,那种氛围非常热烈。我能感受到,即使是在遥远的北疆草原,大家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一点不比孔子故里的人少。而且不少听众会在会后跟我交流,他们说听完才发现孔子原来也这么接地气、这么有人情味。这些反馈让我特别欣慰——经典只要讲好了,是没有地域和民族的鸿沟的。
记者:您在山东省东营市也开过一场题为“《论语》中的师生现场:对话、碰撞与启迪”的讲座,聚焦孔子与弟子之间的交流。这听起来很特别,您是怎么通过《论语》里的师生对话来吸引现代听众的呢?
刘晓妮:是的,那场讲座我主要选取了《论语》里孔子与弟子之间几段生动的对话。当时我把现场布置得像个小课堂,还邀请了听众上台情景再现。比如孔子问弟子们理想的那段对话——子路说要建功立业,冉有说想与民休息,曾参说他想为仁义赴汤蹈火……这些古代师生对话在现场由我们分角色朗读出来,顿时就让大家仿佛回到了两千年前的课堂。有趣的是,有些对话中弟子和老师观点碰撞、各抒己见,引起了现场观众的阵阵会心笑声。我再引导大家讨论:“假如你是孔子的学生,你会怎样回答?”听众们也参与进来,提出各种现代版的回答,甚至还有观众大胆“挑战”孔子的观点。这种碰撞带来了很多启发——我想告诉大家,孔子的课堂并非一味灌输,很多时候也是思想的双向交流。现代教育也需要这样的对话和思想火花。当我把这个观点抛出来时,大家在台下频频点头。我一直觉得,经典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一种平等交流、启迪智慧的对话。只要还原当时师生对话的现场感,现代人一样能被打动。
记者:据悉,您在滨州市博物馆的一场家庭文化公益讲座也吸引了众多听众,整场讲座气氛热烈、掌声不断。您是如何调动听众积极参与,让大家跟着您一起把经典“玩”起来的呢?
刘晓妮:让我想想哈,其实互动是关键。不瞒您说,我不太喜欢照本宣科地讲,我更喜欢抛出问题、带着大家一起思考。拿滨州博物馆那场来说吧,我的主题是“以经典学习赋能新时代家风建设”,听起来挺学术,我就设计了一系列互动环节,穿插在讲解中。首先,我带领全场观众齐声诵读经典片段。当时选的是《易经》《道德经》里的几句名言。我们现场一起高声朗读“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些句子。您可能难以想象,上百人异口同声诵读古文,那种声音在大厅里回荡,许多听众后来跟我说,那一刻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震撼力量。有了诵读带来的共鸣,我接着会结合现实案例,启发大家思考。比如我问:“您认为家庭教育中最需要传承的核心品质是什么?”大家开始只是低头想,后来一个个举手发言。有人说是善良,有人说是诚信,也有人提坚韧。最后我干脆请大家把想到的关键词写在纸上,贴到黑板上去。这个小小的活动,一下就把现场气氛带动起来了。很多平时内向的家长也都参与了,他们写下的每一个词语,都是发自肺腑的答案。互动一多,听众就从被动变主动,感觉整个讲座成了我们的共同创作。大家不是来看我一个人“表演”,而是真正投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讨论中。这样的课堂谁还能打瞌睡呢?
记者:正因为您的讲座互动性强、接地气,很多听众在课后给予了好评。我看到有媒体报道,在您的一次社区讲座结束后,不少听众由衷感叹:“原来古人的智慧,正是破解现代教育难题的金钥匙!”还有家长听完课后反思说:“过去总紧盯着孩子的分数,今天明白了,‘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处世智慧,才是真正为子孙积福的长远之道。”甚至在内蒙古的讲堂上,也有观众说“老祖宗的智慧是解锁‘带娃焦虑’的密码”。听到这些反馈,您当时是什么感受?
刘晓妮:说实话,每每听到这样的反馈,我内心既惊喜又感动。“原来古人的智慧正是金钥匙”——当我第一次听到有人这么评价我的讲座内容时,真的有种莫名的感动。我一直觉得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很朴素的事情:把经典里的智慧翻译成大白话讲给大家听。但是当我看到一些父母因为听了课而改变观念,我才意识到经典的力量有多大。有一位年轻妈妈在现场分享她的心得,她说以前总是盯着孩子的成绩,整天焦虑不安,听了讲座才醒悟要放下功利心,明白了“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道理。当时我看见她眼里都有泪光。我也差点跟着红了眼眶——能触动到一个母亲的心,让她调整教育孩子的心态,这就是传统文化给现代生活带来的真实改变啊!还有在阿拉善的社区,有位老人家握着我的手说:“丫头,你讲的这些老祖宗的话哟,可算是讲到我心坎里了!”甚至有当地的少数民族同胞用不太熟练的普通话对我说:“谢谢你专门跑这么远来,我们很喜欢听,还想再听。”当下我就觉得,再远再累都值了。我常跟同事说,其实每一场讲座何尝不是我自己的一次精神洗礼?每次跟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听众交流,我也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有时候某位听众的提问一下子点醒了我,对经典也有了新领悟。这种双向的收获,是我坚持做下去的最大动力。
记者:您如此热心投入基层的传统文化传播,也在各地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据我所知,一些社区和单位在听过您的讲座后,还计划将这种活动常态化,让更多人受益。展望未来,您对自己的讲座还有哪些规划或期待吗?
刘晓妮:能有这样的社会反响我很欣慰,也感谢各地文化部门和单位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至于我个人的规划,我想我会一直走下去吧,走到更多需要传统文化滋养的地方去。现在不少基层单位已经在和我们尼山儒学中心合作,打造“经典 生活”的公益项目。我也在思考,要让讲座形式更加丰富,比如结合多媒体、短视频,让年轻人也更愿意参与进来。当然,无论形式怎么创新,有一点初心是不变的:让经典活起来,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我希望未来有更多像我一样的文化志愿者加入,一起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到更远、更广的地方。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其实人们的精神世界更需要滋养。我相信经典中的智慧就像涓涓细流,能润物无声地滋养心灵。我也期待有一天,我能走进更多偏远的乡村、牧区、甚至边疆,把儒家文化的温暖送到那里去。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作为一名传统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吧。
记者手记:初见刘晓妮,是在一个细雨蒙蒙的秋日下午。她快人快语,笑容温暖,就像邻家大姐姐般亲切。一坐下来,她就兴奋地和我聊起刚刚结束的一场社区讲座,言语间满是对观众的关心:“今天有个小朋友提的问题特别有意思,他问孔子小时候调皮不调皮,逗得大家直乐。”这样的开场白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发现,刘晓妮身上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平易近人而又充满激情。这种魅力,同样体现在她的讲台上。
翻阅听众们对刘晓妮讲座的反馈,有一句话出现频率很高——“生动”。是的,她的课从不高高在上,永远用生动的方式让古老的经典展现出现代的意义。从带领全场观众诵读经典,到引导家长分享育儿心得,从讲述孔子的趣味故事,到邀请听众角色扮演《论语》场景,她总能妙趣横生地调动起大家的兴趣。在她的课堂上,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每个人都能找到与自己生活的连接点,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并不遥远、晦涩,它就在我们当下的生活中闪闪发光。
更难得的是,她始终怀揣一颗热忱与赤诚之心。为了一场不足两小时的讲座,她常常提前数周做功课:研究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听众的职业构成,精心打磨每一个案例和互动环节。正因如此,她的讲座既有思想深度,又有生活温度,既引经据典,又幽默风趣。台上的她谈古论今、妙语连珠,台下的听众或凝神倾听、或开怀而笑,传统文化在这一刻鲜活了起来。
有人说,当今社会最需要的不是浮躁的鸡汤,而是有根的文化滋养。刘晓妮正是这样一位文化的播种者和耕耘者。她让圣贤书走出象牙塔,飞入寻常百姓家;她让孔孟之道不再停留于纸上,而是融入柴米油盐的日常。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经典只要用心去讲、用情去传,就一定能“活”在当下,照亮你我的人生。这样的坚守与耕耘,正是当下社会所需要的文化灯火,温暖而有力量。
责任编辑:李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