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失眠不仅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还可显著增加罹患高血压、中风、糖尿病、认知障碍、抑郁等多系统疾病的风险,社会和经济负担日益增加。失眠治疗的主要方法是药物、物理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其中认识行为疗法是睡眠专家唯一推荐使用的方法,因为口服药物虽然简单方便,但药物的副作用、耐受性和依赖性普遍存在,全球睡眠专家均不推荐长期服用;声光电磁等物理疗法疗效不确定。因此,探索确切有效、副作用更小的慢性失眠治疗方法意义重大。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是一种无痛无创的神经调控手段,其通过将磁场脉冲经颅骨传递至特定脑区,可在目标区域诱发电流,直接调控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是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与传统安眠药广泛地抑制大脑兴奋性不同,DEX可诱发产生近似生理性自然睡眠的状态。安建雄团队研究发现,rTMS联合DEX可改善慢性失眠患者的睡眠结构和质量,同时缓解焦虑和抑郁,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机体炎症水平有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发表于国际权威英文期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第一作者系郑鑫博士,通讯作者为其导师安建雄教授。该研究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该研究将42名慢性失眠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仅接受DEX治疗(23例,年龄47.04±12.91),另一组则接受“rTMS DEX”联合治疗(19例,年龄45.95±12.53),疗程均为4周。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失眠、焦虑和抑郁方面均有显著改善,并且联合治疗组睡眠结构较单纯DEX治疗组恢复更好。这种改善效果并非昙花一现,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在半年内依然得以保持,证明了该疗法具有长期疗效。进一步检测血液中的相关因子发现,联合治疗组在抗氧化和抗炎方面表现出独特优势。具体来说,接受rTMS治疗的患者体内,两种关键的抗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显著升高。这两种酶是大脑的“清道夫”,负责清除因应激和代谢产生的有害自由基。与此同时,联合治疗组患者体内加剧神经炎症反应的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则显著降低。
上述结果可能表明rTMS联合DEX治疗慢性失眠可能通过双重机制发挥作用:一方面通过调节大脑网络活动直接改善睡眠结构;另一方面通过减轻氧化应激和神经炎症,稳定大脑内部环境。研究中观察到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口干、口渴、心动过缓和高血压,这些主要是DEX的已知副作用,多数程度较轻。
综上,该研究提示物理神经调控手段rTMS和化学性神经调控药物DEX治疗慢性失眠可能产生协同效应,如同一场针对大脑的“多维度修复工程”。它不仅能快速有效地改善睡眠质量和情绪,还能通过调节体内的抗氧化和抗炎系统,带来长期稳定的疗效。随着进一步研究的深入,这种联合疗法有望成为慢性失眠,特别是伴有焦虑抑郁症状的难治性失眠的标准治疗方案之一。尽管仍需更大规模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但该研究无疑为众多备受煎熬的失眠患者点亮了一盏新的明灯,未来失眠的治疗方案不再局限于单纯使用药物“强制睡眠”,而是倾向于综合性治疗策略。
郑鑫,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与导师安建雄教授在《中华麻醉学杂志》发表慢性失眠的全神经损伤新学说。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英文SCI收录论文两篇。主要研究方向:神经调控治疗慢性失眠和抑郁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安建雄,主任医师,二级教授,我国失眠、抑郁与疼痛创新诊疗学科带头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南方医大大学,山东第二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及中国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匹兹堡大学麻醉学客座副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民盟中央卫健委副主任。目前任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麻醉创新诊疗研究院创始院长,附属医院疼痛、睡眠医学及超快速抗抑郁中心主任。兼任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研究所所长和麻醉科学科带头人。
发表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慢性失眠伴抑郁的全神经损伤新学说;建立新型丘脑痛、三叉神经痛和臂丛神经痛动物模型;发现偏深静脉麻醉降低术后神经认知障碍及其细胞骨架和分子马达机制。临床疼痛用“两弹一调控”替代传统的激素注射和神经损毁术;在睡眠医学领域,提出“病人自控睡眠”和“多模式睡眠”新概念,创建“两快一滴定”方案解决抑郁与失眠共病难题;提出超级电休克、超级磁休克与多模式超快速抗抑郁等新概念。2022年,在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安建雄创建了全球范围内第一家快速抗抑郁中心。2024年,安建雄又创建“超快速抗抑郁中心”取代两年前的快速抗抑郁中心。安建雄将“超级电休克”和“超级磁休克”联合“静脉快速抗抑郁”及“居家病人自控睡眠”调控,形成以调控和修复中枢神经功能和结构异常为目的的“多模式超快速抗抑郁”,为难治性抑郁提供了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
主要学术任职:中国睡眠研究会麻醉与疼痛专委会创始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睡眠学组发起人、副组长,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麻醉创新诊疗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委会常务委员、电休克与神经刺激学组发起人和组长,国际电休克与神经刺激协会中国分会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疼痛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围术期医学会麻醉与疼痛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区域麻醉与疼痛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睡眠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睡眠工作组发起人和组长,广东医学会麻醉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手术》杂志副总编辑、《医学参考报-疼痛专刊》副总编辑。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18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9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