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情绪茧房”:恶意挑动要严治,文明生态需常护-中国吉林网

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

近日,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聚焦社交、短视频、直播等平台,全面排查话题、榜单、推荐、弹幕、评论等重点环节。这一举措直指当前网络环境中的顽疾,旨在整治挑动群体对立、宣扬暴力戾气、渲染恐慌焦虑和消极悲观情绪的恶意行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良好的网络环境,绝容不得负面情绪的刻意“设计”与定向“投喂”。如今,不少网民都难逃“情绪导演”的围猎:青少年被“窒息式母爱”“应试教育枷锁”等内容裹挟,中年人深陷“中年危机”“阶层固化”的叙事陷阱,老年人被“空巢悲情”“养老困境”等话题缠绕,求职者则反复遭遇“35岁魔咒”“职场PUA”的焦虑轰炸。这些内容看似精准戳中痛点,实则是精心布设的情绪陷阱,通过将个例放大为普遍现象、将多元议题简化为二元对立的极端“标签化”操作,持续强化群体认知偏差。中央网信办此次专项行动精准锚定四类突出问题,正是要撕开这种“懂你”伪装,阻断恶意情绪的传播链条。

网络空间本应是理性交流的精神家园,而非戾气宣泄的垃圾场。但现实中乱象频发:借社会热点强行关联地域、性别等身份标签炒作对立,“喷系少年”组织煽动冲突甚至教授“开盒”技巧,策划演绎“以暴制暴”的暴力剧本,传播未经处理的血腥恐怖画面等。从微博近期处置的案例来看,已有1200余个账号因恶意人身攻击、传播“开盒”教程等行为被封禁,这些事实印证了此类行为已触犯法律红线,依法惩治成为民心所向。

深挖乱象根源,流量驱动与算法失序的“合谋”是核心推手。情绪性内容天然具备强传播力,能快速激发互动、收割流量,在利益诱惑下,部分MCN机构与账号将对立人设、矛盾片段打造成“流量密码”,形成标准化的情绪炒作流水线。而算法则成为帮凶:基于用户点击数据不断强化推送,将网民困在“情绪茧房”中反复接受同质化刺激,使平台从交流桥梁异化为对立推手。这种“内容造情绪、算法推情绪、流量换利益” 的闭环,正是负面情绪蔓延的关键病灶。

治理此类问题,必须坚守依法施治与协同共治的原则,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制度层面需明确“恶意挑动负面情绪”的认定标准与法律责任,为监管提供清晰依据;执行中可建立分级处置机制,对轻微违规者警示约谈、对反复违规者限流封号、对涉嫌违法者移交司法。平台则应建立动态更新的“负面情绪内容清单”与关键词库,像某短视频平台那样搭建情绪分级预警系统,从技术层面阻断恶意内容传播。同时通过公示典型案例强化警示,让治理标准更具象可感。

多措并举抓整治,同心协力共担责。对平台而言,不能仅守“不违法”底线,更要重构算法逻辑,将内容质量、社会价值纳入评价体系,让算法成为凝聚共识的桥梁而非制造对立的工具。对网民来说,创作者应跳出“冲突叙事”窠臼,做向上向善的守护者;接收者需培养“情绪免疫力”,警惕算法投喂,用多元视角打破认知茧房。

随着专项行动深入推进,网络空间将迎来全面“大扫除”,但清朗生态的构建绝非朝夕之功。唯有监管持续发力、平台坚守责任、网民理性参与,才能让情绪回归本真表达,让网络空间真正成为温暖人心的精神家园。

初审: 罗丹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