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点怀孕”逃避刑责,司法刚性岂容算计?

法律给予的温情,正被精密的生育计算所劫持。近日,据上游新闻报道,江苏镇江女子孙某因虚开发票罪、职务侵占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但同案人家属却发现,自立案至今孙某4年3次“卡点”怀孕生子,至今未被收监。这并非孤例,相似的剧情在多地反复上演。这种将生育时机与司法程序精准对接的行为,已然超出合理利用法律规定的范畴,演变为对司法体系的公然挑战。(10月9日 上游新闻)

法律对孕期和哺乳期妇女的暂予监外执行规定,本是对生命尊严的尊重,对母婴权益的守护。然而,那些将生育视为刑期“暂停键”的恶意操作,不仅扭曲了立法本意,更在无形中侵蚀着司法公信力的基石。这种现象若任其蔓延,必将动摇公众对法律公正性的基本信任。

人性趋利避害的本能,在制度的缝隙中被无限放大。连续“卡点”怀孕的背后,是部分犯罪者对刑罚的畏惧压倒了对生命伦理的敬畏。生育从神圣的权力,异化为精打细算的“战术”;新生儿从生命的馈赠,沦为延缓刑责的“筹码”。这种将生育功能与法律责任进行功利权衡的行为,折射出价值观的严重偏差。更令人忧心的是,这种行为可能形成代际传递的错误示范,让孩子从生命之初就成为规避法律制裁的“道具”。

破解“以孕避刑”的困局,关键在于回归法律理性的审慎判断。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对怀孕哺乳妇女是“可以”而非“应当”暂予监外执行,其重要前提是“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这要求司法裁量权必须超越简单的是非判断,深入评估每个个案的具体情境、主观动机及潜在风险。对于有明显证据表明旨在逃避刑罚的“恶意怀孕”,对于已无实际哺乳行为却借故拖延者,法律必须展现出应有的决断力。

古语有云:“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司法的生命力在于不折不扣的执行,法律的权威在于令行禁止的落实。在人性关怀与法制刚性之间寻求平衡,既考验着司法智慧,也呼唤着执行的勇气。完善审查标准,建立动态评估与监督机制,对不再符合条件者坚决予以收监,方能有效堵塞制度漏洞。同时,要健全相关配套措施,对于确需暂予监外执行的,要同步落实社区矫正、教育帮扶等措施,确保其在监外执行期间得到有效监管。

“卡点怀孕”的本质,是一场对司法刚性的精心算计。当新生命的孕育被套上功利的枷锁,这既是家庭的悲剧,也是对社会伦理底线的挑战。捍卫法律尊严,就是守护社会最根本的公平正义;矫正被异化的生育观,方能重建对生命本身的敬畏。

司法实践中,既要保持对人道主义精神的坚守,也要展现对规避法律行为的零容忍。司法刚性,不容算计;任何试图玩弄法律于股掌之上的行为,最终都难逃正义的审判。这不仅是对法律的捍卫,更是对社会公平正义最后防线的坚守。(绵一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