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郭辰昊
这个国庆长假,山东要被音乐节“挤满了”。8天假期,如何在十余场阵容华丽、风格迥异的音乐节中做出选择,成为了山东乐迷甜蜜的烦恼。
近年来,音乐节凭借一站式观看多名艺人和独特的社交属性逐渐成为年轻人精神乌托邦,观演人数水涨船高。五一、十一假期成为了观演黄金周,2024年,两个假期的大型音乐节场次超过100场,是全年票房、场次的高峰时段。
在音乐节愈发火热的当下,“音乐节 旅游”的文旅消费模式逐渐成为新的潮流并受到各地青睐,山东正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庞大的消费市场从中脱颖而出。
“Z世代”正助力音乐节持续火爆
既能在流行音乐里大合唱,又能在民谣摇滚放飞自我,既能跟着经典金曲怀念过去,又有随着电音说唱尽情舞蹈。不同于个人演唱会单一曲风的约束,音乐节带给乐迷的感受是多样的。
资深摇滚乐迷小冯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以摇滚乐为例,全国优秀的乐队数不胜数,但部分乐队粉丝较少很难有专场演出,而音乐节却能将这些乐队聚集到一起。“通常一个音乐节有三、四支我喜欢的乐队时,我就很乐意买票去看。”
记者观察发现,十一假期期间举办的音乐节,单个艺人、乐队的表演时间集中在40到60分钟,单日艺人、乐队数量多为8到13个,最多的可达到19个。多元化曲风和艺人的搭配正成为年轻人热衷于音乐节的重要原因。新青年音乐节总导演王涛在接受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采访时表示,以新青年音乐节的用户画像为例,18到30岁的乐迷占比接近90%。
“独特的体验感是很多乐迷所追求的。”王涛表示,高兴了就在前面蹦,蹦累了就到后面躺一躺,这种松弛感是音乐节特有的,乐迷完全不会有演唱会的拘束感。其次,音乐节还有很强的社交属性。日照新青年音乐节恰逢中秋佳节,在乐迷群和王涛社交媒体的评论区里,大家除了和往常一样交换物料外,还会定制带有艺人、乐队图案的月饼进行交换。“音乐节是一个媒介和平台,大家在这里有了共同的情绪价值追求,能够快速拉进彼此的距离,这也是音乐节越来越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暑期,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12.63万场,票房收入151.35亿元,观众人数4223.32万人次,与2024年暑期相比均保持增长态势。
如今,音乐节早已不只有音乐,还融合了市集、露营、国潮、非遗等多元业态。小冯表示,日照新青年音乐节从日落到日出的创新模式就是最吸引他的一点,能和女朋友一起度过让他感觉很浪漫。
这也是王涛设计这种模式的初衷,他认为现在音乐节的落脚点更应该放在“节日”的概念上,这更能迎合年轻人的思想,“人生不过几个瞬间,乐迷对于我们推出的这种‘限定时刻’都充满期待。”
“大众越来越热衷于体验型消费,对年轻消费群体来说,情绪价值正成为他们买单的重要驱动力。”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潘燕认为,情绪价值消费如今已是演出市场的风向标之一。
“音乐节 旅游”成为文旅消费模式新潮流
据官方统计,9月19日至21日,场场爆满的周杰伦演唱会吸引游客30万人次,其中外地歌迷占比达到87%,省外歌迷占比达59%。同时,这场音乐盛宴为济南带动10亿元的文旅收入,是通过演出带动文旅消费的典型案例。
济南大学文化和旅游学院副教授孙竞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与“门票经济”相比,“演出经济”的核心吸引力是演出IP和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人与人之间对于共同兴趣爱好的连接往往会产生连带效应——演唱会后很可能意犹未尽,几个人就会在举办地做停留,“这种文化稀缺性构成的吸引力是独一无二的,至于在哪里演,实际上对于粉丝而言并不重要。”
携程数据显示,今年2月刀郎济南演唱会期间,济南酒店订单、景区门票环比前一个月同期分别增长67%、75%,接送机订单增长31%。济南灵岩寺景区相关工作人员透露,2月14、15两日相比往期周末,景区游客量增长约20%。
作为“行走的GDP”,“演出经济”对旅游、餐饮、住宿等方面的强大带动力让城市做到了“曲终人不散”。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曾发布数据显示,演唱会门票消费对当地消费拉动比达1:4.8,即门票花费1元,带动周边消费4.8元。
而王涛透露,因为音乐节票价更低,这一数据能达到1:6至1:7。
这意味着音乐节不仅为城市带来更广泛的客流,还能以更低成本带来消费提升。今年已经成功举办的潍坊和德州新青年音乐节,单日人流量均在4万人左右,“只要我们一官宣,周边的酒店就全部都是订满的状态。”王涛说。
正因如此,乐迷对于举办地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音乐节举办的成功与否。为此新青年音乐节还会为前排乐迷准备免费的水和解暑物品,日照场还有免费发放4万份月饼、乐迷表演等环节,旨在提升乐迷体验。
而对于地方而言,想要把“演出经济”转化为可持续的文旅发展动能,孙竞认为有三种思路可以选择。第一,打造核心IP并和本土产生关联;第二,不停地刷新IP,通过持续引进高品质IP来提升城市形象;第三,走多元化道路,全面地满足各种对于小众演艺活动的需求。
山东为何能承办这么多场音乐节
日照新青年音乐节、青州九龙峪青年音乐节、青岛奇幻森林音乐节……8天假期,有十几场音乐节将在山东举办。
能够如此大规模、高密度地举办音乐节,与山东省政府的政策支持密不可分。目前,山东对大型营业性演出实行“容缺预审”,推行审批告知承诺机制,受理审批时限由法定的25个工作日压缩至10个工作日。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少华曾介绍,山东以“百业 文旅”跨界融合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培育“演唱会 文旅”消费新引擎,2025年,全省计划组织演唱会、音乐节不少于5000场。
实际上,山东一直是全国名列前茅的“音乐节大省”。2024年,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四省票房达到全国大型音乐节票房的43.9%。新青年音乐节作为山东省走出的标杆IP,入选了全省第一批旅游演艺典型案例名单。
在新青年音乐节的乐迷群体中,外地乐迷占比接近85%,省外乐迷占比更是超过50%。“这与‘好客山东’的品牌背书有很大关系。”孙竞表示,山东北临京津冀,南接长三角,正好处于两大经济最发达区域的节点上,这两大经济圈的游客来访甚至无需乘坐飞机。
并且,山东发展均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市均可承办大型音乐节。这符合音乐节多点开花、在各区域持续扩散的趋势,数据显示,2024年三四线城市票房占大型音乐节总票房的29.1%,场次占比34.9%,同比增长3.8%、2.7%。
“未来音乐节更多的是拼服务、拼体验、拼创新。”王涛认为,音乐节的热潮肯定会持续下去,但以后赛道会更加规范化。去年,1000万以上的项目在全部大型音乐节中占比提升11.5%,王涛预计,在未来音乐节票房向头部项目集中的趋势将会愈发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