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9月29日讯日常工作中,常常接触到因缺乏基本金融常识而遭受损失的消费者。有的老人轻信“高回报、零风险”的理财产品,结果血本无归;有的年轻人通过非正规渠道投保,出险后才发现保单无效;还有的客户接到假冒客服电话,在诱导下泄露个人信息,造成账户资金被盗。这些案例背后,暴露出公众对金融知识了解不足、风险识别能力薄弱的现实问题。
什么是金融消费者权益?
金融消费者权益,是指在购买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服务时依法享有的权利。包括知情权——有权清楚了解产品内容;自主选择权——可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公平交易权——不被强制搭售或收取不合理费用;信息安全权——个人资料受到严格保护;以及投诉维权权——遇到问题可以畅通渠道反映。
很多人以为只有投资理财才涉及金融消费,其实不然。买一份健康险、给孩子存一笔教育金、甚至办理一张带有保障功能的银行卡,都是金融消费行为。每一次决策,都关系到未来的财务安全。
警惕“天上掉馅饼”的承诺
近年来,以“稳赚不赔”“年化收益15%以上”“内部名额限时抢购”为噱头的产品屡见不鲜。这类宣传往往利用人们急于增值的心理,实则隐藏巨大风险。真正的保险产品或合规理财产品,都不会承诺固定高额回报,尤其是长期保障型保险,其核心价值在于风险转移,而非短期收益。
举个例子:张阿姨听说隔壁李姐买了某“养老项目”,每年返利8%,三年翻倍,便也动了心。她把自己攒下的8万元投了进去,结果半年后平台失联,所谓的合同也查不到备案信息。这正是典型的非法集资骗局——用新投资者的钱支付老投资者的利息,最终资金链断裂,受害者众多。
中国人寿莱芜分公司提醒广大消费者:凡是承诺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收益的,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始终记住天上没有掉馅饼的好事,一定要擦亮眼睛,知道自己的金融权益,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远离金融陷阱。(通讯员 谭洪业)
鲁网济东频道热线:0531-76122110
责任编辑:孟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