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晚,“苏超”第九轮南京队对阵盐城队,众多球迷在银杏里文化艺术街区观看赛事直播。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崔晓 冯芃 段仁虎 王璠 沐剑平 摄
9月6日晚,“三进城”文明实践活动走进玄武区锦创书城“苏超”第二现场,将非遗产品、特色农货等送到市民和游客身边。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崔晓 冯芃 段仁虎 王璠 沐剑平 摄
□孙君文
南京奥体中心的夜空,被一抹“南京蓝”点亮。
9月27日晚,在61106名球迷的呐喊助威声中,身着蓝色战衣的南京队,以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为“苏超”常规赛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这抹蓝,是南京队的标识,也是整座城市的“图腾”,从清浅初夏到绚烂金秋,12场比赛,“南京蓝”一次次绽放炽热的光芒,一次次牵动整座城市的心弦——
我们不会忘记,7月5日对阵苏州队的万众瞩目。南京奥体中心涌入60396名现场球迷,创下中国业余足球赛事的上座纪录。开场前,全场球迷高歌《歌唱祖国》;比赛中,双方你来我往,苏州队任意球击中立柱,南京队在补时阶段错失进球良机……绿茵场上的激烈拼搏,点燃南京的盛夏。
这一刻,“南京蓝”是球队坚韧的底色,“南京燃”是城市热情的脉动。
我们不会忘记,8月17日迎战盐城队的扣人心弦。面对两度落后的险境,南京队上演激情四射的“逆转时刻”。第66分钟和78分钟,老将戈伟高高跃起,用两记势大力沉的头槌将比分反超!6万多人齐声呐喊,整座城市为之沸腾。
那一夜,足球让南京变成了一座“燃情之城”。
当“南京蓝”在绿茵场上奔腾,当“南京燃”打破场馆空间的束缚,此时的“苏超”,不仅仅是龙争虎斗的足球赛事,更是精彩纷呈的城市传奇,成为链接人与城、当下与未来的纽带。
5个月来,为球而燃,为城而战;“因为一场球,奔赴一座城”成为许多人的选择。
这个夏天,南京的旅游热度“一马当先”、如火如荼,强势占据美团旅行“暑期十大热门旅游城市”榜首。据统计,7—8月全市共接待游客量高达5235.9万人次,同比上升15%;外地游客平均停留时长延长至32.3小时,同比增加1.2小时。这“一增一长”,既是“苏超”为南京带来的真金白银,更是体育赋能城市发展的生动注脚。
这背后的密码,是南京始终把“人”的需求摆在C位,让“南京燃”更火热、更持久。
一张薄薄的票根,是享受“全域主场”各类消费折扣的凭证;刷一刷身份证,便能解锁遍布大街小巷“第二现场”的专属优惠……这些看似“赔本”的服务,实则是着眼长远的“生意经”:将比赛作为“超级接口”,无缝对接并撬动整座城市的“吃住行游购娱”。
比赛事更动人的,是一以贯之的“南京速度”和“城市温度”。从开出省内首趟“宠粉”的球迷高铁专列,到赛后仅用20多分钟便实现有序疏散,南京用这份始于赛事的细心与周到,串联起足球“流量”和消费“增量”,并最终汇聚为城市发展的“能量”。
更值得深深品味的是,在南京,“苏超”不仅带来消费版图的升级扩张,还凝练起城市的文明素养。
坐镇主场,无论是对手精妙配合赢得惊叹,还是自家球队错失良机引来惋惜,掌声与鼓励始终是主旋律;远征客场,观众自觉带走垃圾、有序退场,展现出南京球迷的内在修养。这份融于城市血脉的文明自觉,与赛场上的拼搏精神交相辉映,构成了今夏南京最动人的风景。
这场以足球为名的倾城之爱,燃烧的,是对体育的热忱;烘托的,是南京开放、包容、文明、现代的城市形象。
在南京,足球已然超越运动的范畴,它可以点燃一座城市的夏夜,让数万人在看台齐声呐喊;它可以唤醒一片土地的文化记忆,让江南水韵在绿茵场上悄然奔涌;它更是撬动区域发展的新叙事,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精神寄托,一股凝聚城市认同、激发城市前行的澎湃动力。
南京队在常规赛阶段的愈战愈勇,恰恰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开局或许平淡,但终能凭借坚韧后来居上;过程虽有坎坷,但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辉煌时刻。
而这一切,从来不是孤立的奇迹,它深深植根于南京这片土地最鲜明的精神底色——
那份坚韧不拔的气魄,是“南京蓝”的基因;那份永不言弃的热情,是“南京燃”的内核,城市因此奔腾向前,生长向上。
赛事终会落幕,但精彩没有尽头;勇立潮头,更要永立潮头。对南京来说,常规赛虽然收官,续写荣耀的新征程已经开始。
未来,南京奥体中心这座“城市客厅”,依然会人潮涌涌、呐喊声喧;这座城市,也将不断书写新的传奇。
足球是圆的,“南京蓝”的故事未完待续,“南京燃”的热度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