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经医学的诊疗一线,有这样一位青年医师:她以精湛医术破解病痛难题,以温暖初心抚慰患者心灵,以十年坚守诠释医者担当。她就是“十佳医师”获得者,神经科副主任医师杨宁宁,一位在脑血管病与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深耕不辍,用青春与热爱守护生命的践行者。
临床诊疗:以“精准”为刃,破病痛之困
2011年,杨宁宁从山西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带着对神经医学的专注与热忱,开启了临床生涯。她深知,神经疾病诊疗的核心在于“精准”——为了啃下脑血管病诊断这块硬骨头,她一头扎进经颅多普勒技术的钻研中,从设备操作的每一个细节,到血流数据的每一次解读,反复练习、不断总结,最终将这项无创检测技术很好地为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架起评估桥梁。
曾有一位72岁的老人,突发头晕伴右侧肢体无力入院。杨宁宁接诊后,为老人安排经颅多普勒检查,凭借丰富的经验,精准发现老人左侧大脑中动脉狭窄。通过“药物干预 康复指导”的综合治疗,两周后,老人肢体力量明显改善,能自主下床行走。
在帕金森病诊疗领域,她同样以“细致”赢得患者信赖。一位确诊帕金森病6年的患者,因长期用药出现严重异动症,连端碗吃饭都成了难题。杨宁宁翻阅患者过往的诊疗记录,结合家属记录的日常症状波动,为患者制定了“小剂量多次给药 运动康复”的个性化方案,还手把手教患者做手部协调性训练。患者异动症显著缓解,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主动权。
责任担当:以“实干”为基,解工作之难
作为医院RRT(快速反应团队)成员,她始终坚守岗位一线。去年夏天,一位工人在高温作业时突发中暑昏迷,体温高达40.5℃,情况危急。杨宁宁接到通知后,迅速抵达急诊,制定“物理降温 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的抢救方案,配合团队持续监测生命体征。经过3小时的全力抢救,患者体温逐渐下降,意识慢慢恢复。这样的紧急时刻,在她的职业生涯中早已成为常态,而她始终以“分秒必争”的态度,守护着每一个生命。
在患者服务上,她更将“以患者为中心”融入细节,针对老年患者记忆差的问题,每一种出院用药,她都会标注清楚服药时间与剂量;为了便于解答患者疑问,她还建立与患者医患的微信群,让患者感到放心、暖心。
成长之路:以“热爱”为灯,赴医学之约
回望十年从医路,杨宁宁的成长轨迹,是一部“脚踏实地、不断突破”的奋斗史。刚入临床时,她是跟在前辈身后的“学徒”——查房时随身携带笔记本,记下每一个疑难病例的诊疗思路;下班后留在科室研究病历,直到理清同类疾病的处理逻辑;为了提升急救技能,她主动申请参加医院的技能培训,反复练习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直到动作形成肌肉记忆。
如今,她已从当年的“新手医生”成长为科室骨干,还担任山东卒中学会卒中与头痛委员会、山东省医药教育协会神经退行性疾病专业委员会等多个学会委员。她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将临床经验转化为学术成果;主动前往基层医院帮扶,分享脑血管病规范化诊疗经验。从初入行业的青涩,到如今独当一面的从容,她用热爱与坚守,完成了从“追光者”到“发光者”的蜕变。
“只要能为患者多尽一份力,再辛苦都值得。”这是杨宁宁常挂在嘴边的话。十载医路,她以青春为笔,以医术为墨,在守护百姓健康的画卷上,写下了属于青年医师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