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家政培训,王敬华“为爱补位”事业路上不停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从伟

秋意渐浓,迎着和煦的晨光,王敬华像往常一样第一个来到学校,仔细检查着每一间实操教室——婴儿护理台上的模型是否归位,烹饪教师的灶具是否安全,熨烫台的整洁度是否达标……汶上县安泰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这个由她一手打造,如今已名声在外的“家政人才摇篮”,处处镌刻着她八年创业路上的汗水与足迹。

“专业的家政培训,是一份‘为爱补位’的温暖事业,我们培养的,不仅是技能娴熟的服务者,更是家庭温情的守护者和传递者。”王敬华说。

经历“寻护之难”

创办一所“为爱补位”的学校

谈及创办学校的初衷,王敬华说,这源于当年“寻护之难”的经历。

2016年,王敬华的父亲和公公相继患重病,需要有人全天候贴身照顾。喂药、清洁、情绪安抚……王敬华尽心尽力守护身旁,再加上工作繁忙,分身乏术的她处于健康透支的边缘,与家人商量着雇一位护工。

王敬华遇到的护工,有的缺乏专业护理知识,连基本的翻身拍背都操作不当;有的责任心不强,与病人沟通困难。“我发现市场上虽然从业人员不少,但真正具备专业护理知识、懂得老人心理且富有同理心的却凤毛麟角。”

那段焦头烂额的日子,也让王敬华意识到,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市场对专业化、标准化、有温度的家政服务需求随之增加,而供给端却良莠不齐。

“当一位双职工家庭寻找育儿嫂时,他们托付的是孩子的健康成长;当一位子女为年迈父母聘请护工时,他们托付的是父母晚年的幸福和健康。这份沉甸甸的托付,是家人爱的补位,需要的是家政人员发自内心的关爱、极大的耐心和专业的技能。”王敬华说,过去,人们对家政员的期待多是“干活麻利”,如今,情况已大不相同。“创办一所培养为爱补位的家政人员的学校”的念头植根心底。

创业维艰。王敬华辞去工作,花费大半生积蓄租下了培训场所、购买了教具。她“三顾茅庐”,软磨硬泡请来三甲医院的退休护士长、星级酒店的大厨、幼儿教育的专家,白天跑市场做调研,晚上熬夜打磨教学大纲,将复杂的护理知识、营养学原理“揉碎”了,变成阿姨们能听懂的“大白话”。

2017年3月,汶上县安泰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成立,王敬华把主要培训对象定为30至55岁的农家妇女、失业待业人员,为缺技少能的巾帼姐妹铸造择业增收的“金刚钻”。

将爱融入教学

培养心中有爱手中有技的人才

揉、捏、擀、包……面点实操教室里,十几名学员正专注地制作手中的面点。王敬华拿起一个学员做的兔子造型豆沙包悉心指导:“你看,这个耳朵捏得还可以更灵动一些,这样一来更能提起孩子的胃口。”

“很多人认为,做面点就是把食材混合、蒸熟而已。但在我们看来,面点是连接家政员与家庭,尤其是与孩子和老人最温暖的纽带。”王敬华说,在面点培训中,学员们都要思考:面对挑食的孩子,如何通过可爱的造型激发他们的食欲,面对血糖偏高的老人,如何科学地调整糖和油的配比,既保证健康又不失美味。

将爱心教育融入教学细节,是王敬华的办学初衷。“我们培养的,不仅仅是技能,更是‘爱的能力’。”王敬华深有感触地说,“一位优秀的家政服务者,应该是‘心中有爱手中有技’,用专业的知识去照顾婴幼儿的喂养,用温暖的话语去疏导产妇的情绪,用尊重的态度去呵护老人的尊严。这每一项服务的背后,都是爱的流动。”

与传统家政培训不同,王敬华创办的学校尤其注重“专业技能”与“职业仁心”的双重培养,课程不仅涵盖老人与病人护理、母婴护理、营养餐制作等硬技能,还特别增设了沟通技巧、心理学基础、职业道德与礼仪等软实力课程。“我们希望培养的不仅仅是‘保姆’或‘护工’,而是能够真正走进家庭,用专业知识和温暖内心去服务他人的‘家庭健康助理’。”

“在这里,我学会了不仅要用爱去照顾宝宝,更要懂得如何科学地观察他的生长发育,如何预防意外伤害,这种‘专业的爱’让我对以后的就业更有底。”即将毕业的学员王大姐说。

如今,从学校走出来的学员已超过两万人,他们活跃在成千上万的家庭中,其中不少已成为月入过万的高端家政服务人才。“看到学员上岗后发来感谢信息的时候,是我最欣慰的时刻。”王敬华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