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9月24日讯晨光悄然漫过脚手架的轮廓,在中交一航局三亚海棠湾项目工地上,镀出一层淡淡的金边。铿锵有力的脚步声由远及近,打破了清晨的宁静。架子工班组长老马正组织班前会,安全员赵连升站在最前面——这是他作为“两进”人员第8次主持班前会。
从陌生到熟悉:“两进四管”落地生根
“两进四管”,从第一次在项目部宣贯会上听到,到如今被工友们时常提起,已过去三个多月。项目部党支部书记聂小林总结道:“其实出发点很简单,就是为了打通现场管理‘最后一公里’,让项目管理更顺畅、更高效,产业工人工作生活更有保障。”
届时,赵连升成为了项目部第一批“两进”人员。面对新挑战,他既兴奋又忐忑,如何将“两进四管”要求和熟悉的安全管理相结合,成了他日夜思考的课题。一日,他在整理“安全隐患随手拍”资料时,突然灵光一闪:“对呀,让班组工人参与随手拍,不就是管理体系下沉的一种形式嘛。”就这样,“随手拍”成为了项目团队探索班组监督的一种新尝试。项目团队还以楼栋为单位,对现场实施网格化管理,以“楼长”制,提升现场管理规范化水平。
在26号楼西侧,赵连升带着班组长和工人们逐一排查脚手架搭建情况。大家拿起手机,将自己认识和发现的隐患一一记录。通过“随手拍”,连墙件预埋不当、易损坏等问题无所遁形,网格化管理搭配上“随手拍”,让安全像一张密网覆盖工地——责任到人,限时整改,一套规范、系统的班组管控体系日渐成熟。
“管培训”方面,赵连升更是倾注心血。为了让外架班组快速掌握施工工艺技术,他直接插到了建设现场,从材料进场到搭设标准,以手把手教学提升工人技能水平。每天的班前会上,他还会结合当天的施工任务开设不同的工艺培训课程,让每一名工人都能在实战中学到东西。当培训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现场看得到、学得会的真本事,才算真正落地生根。
“管生活”同样被项目团队放在心上。发放防暑物资、供应药品、督促生活区保洁……点点滴滴的关怀,汇聚成暖流。“管分配”更是关键一环。在原有实名制的基础上,项目团队将班组薪酬与施工质量、安全、进度等指标紧密挂钩。进班组以后,赵连升的新任务之一就是为每个班组成员审核收入,确保每一滴汗水获得回报。
依托“两进四管”机制,项目部通过管体系优化流程,管培训提升技能,管生活稳定后方,管分配保障激励,顺利完成项目4栋住宅楼主体结构封顶的重大节点。这是“两进四管”助推工程履约的生动写照。
台风夜的坚守
8月24日晚,台风“剑鱼”来势汹汹。赵连升握紧应急预案,冒雨冲向班组宿舍。“大家不要慌,我们按照先前的部署来!”他的声音斩钉截铁。工人们被分为三组:一组加固连墙件,二组检查脚手板,三组转移设备。他带领一组冲上脚手架,一遍遍叮嘱:“大家加把劲,必须拧够力矩!”排除隐患后,他又忙着组织搬运物资,保障380多名工友的基本需求。
次日清晨,台风过境,工地安然无恙。老马拉住他,笑得眼角皱纹都挤到了一起:“多亏有你,大伙儿昨晚很快都撤离了。”赵连升笑着递出一份培训计划:“正好趁热打铁,把防台培训搞扎实,以后咱们更有底气!”
“走进班组,不是一句口号,是台风天一起扛过的风雨,是日常中一起解决的难题。只有把‘两进’的根扎深、‘四管’的事做实,项目才能稳步推进,工友才能真正安心。”赵连升在安全日志上写道。
海风轻拂,带来椰树的清香,也传来班组的阵阵笑声——那是“两进四管”最动听的回响。(通讯员 王元博)
责任编辑:刘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