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期山东省海阳市有网友咨询称,当地新一年人才补贴已完成申请,2024年的补贴却迟迟未发放;无独有偶,湖南省江永县也有网友反映,人才引进补贴已拖欠8个月,购房补贴同样未能按时到账。面对质疑,海阳方面以“申请数量较多、涉及金额大”为由,称将采取“逐步拨付”方式;江永县则表示,引进人才补贴不在“三保”范畴,导致资金未能及时支付。这些回应看似给出了理由,却难掩承诺兑现的缺位——人才补贴本是城市与人才间的信任契约,拖欠不仅影响人才生活规划,更会透支地方引才的诚信根基。
对选择扎根的人才而言,补贴从来不是“额外福利”,而是城市兑现发展承诺的具象体现。不少人才为了当地给出的补贴政策,放弃了一线城市的工作机会,举家搬迁、购置房产、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补贴往往与房贷还款、家庭开支等刚性需求直接挂钩。这种“承诺在前、拖欠在后”的情况,不仅打乱了人才的生活节奏,更会让他们产生“被欺骗”的感受,而一次补贴拖欠带来的负面印象,往往需要长期努力才能挽回。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补贴拖欠暴露了地方引才工作中的规划漏洞与责任偏差。海阳市所谓的“申请多、金额大”,本质是引才前未做好财政预算与资金储备,把补贴政策当成短期吸引人才的“噱头”,却未考虑后续兑现能力;江永将人才补贴排除在“三保”范畴之外,则是对人才价值的认知错位——“三保”保障的是当下民生底线,而人才是城市长期发展的核心动力,短期财政压力下牺牲人才补贴,实则是“捡芝麻丢西瓜”。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地方缺乏补贴发放的监督与反馈机制,人才遭遇拖欠后,只能通过政府官网留言等渠道咨询,却得不到明确的拨付时间表,这种“被动等待”进一步加剧了人才的不满。
反观那些引才留才成效显著的城市,无一不将“补贴兑现”放在重要位置。浙江杭州将人才补贴纳入年度财政刚性预算,明确市、区两级资金分担比例,确保专款专用,近三年补贴兑现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江苏苏州搭建了人才补贴线上查询平台,人才可实时查看申请进度与拨付节点,若出现延迟,系统会自动推送原因说明与预计时间。这些做法的核心,是把“口头承诺”转化为“制度保障”——提前做好财政规划,避免“寅吃卯粮”;建立透明的执行流程,减少“自由裁量”空间;完善反馈机制,让人才的诉求有处可寻、有解可待。
当前各地引才竞争日趋激烈,从“抢人才”到“留人才”,考验的不仅是补贴金额的高低,更是政策兑现的诚意。人才选择一座城市,看重的不仅是当下的补贴福利,更是长期发展的安全感与信任感。如果地方政府只在引才时“画大饼”,却在兑现时“打折扣”,即便能吸引人才短期入驻,也难以留住他们长期奋斗的心。毕竟,没有人才愿意扎根在“说话不算数”的城市,也没有人才会相信“遥遥无期”的承诺。
解决补贴拖欠问题,需要地方政府从“重引才数量”转向“重留才质量”,从“拼政策力度”转向“拼执行诚信”。一方面,要将人才补贴纳入财政预算优先序列,提前评估资金需求,避免因“财政紧张”“申请过多”等理由拖延;另一方面,要建立补贴发放的监督与问责机制,明确拨付时限,对拖延、推诿的情况及时整改。更重要的是,要树立“人才优先”的发展理念,认识到及时兑现补贴不是“负担”,而是对城市未来的投资。
人才补贴的每一分延迟,都在消耗城市的引才信誉;每一次兑现,都在夯实人才扎根的信心。只有让承诺不再“悬空”,让补贴按时“到账”,才能真正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让城市与人才在相互信任中实现共同发展。(黄鹤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