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未至,甜香已漫过贵阳市普陀路街角的广寒宫点心坊。广寒宫,曾是贵阳人过中秋节最熟悉的味道。
照例是上午9点,店长蒋友翠换上雪白的厨师服、洗净双手,走入烘配间,房间内空气里,混合着她最熟悉的火腿、猪油、面粉与糖的甜香。每次她都会陶醉地深吸一口气。
作为门店店长的蒋友翠(左二)是整个团队的“知心大姐”
和面、拌馅、包月饼、模具扣压、烤箱烘烤……每天,这一套蒋友翠直呼上瘾的流程往复循环,一个个色泽金黄、香气扑鼻的黔式月饼新鲜出炉。
中午休息,掏出手机打发时间,蒋友翠喜欢搜索“广寒宫月饼”,她最在意顾客的一言一语。
“比我脸还大的月饼,你见过没有?”手机屏幕上,一位探店博主举着大月饼在镜头前惊呼的视频,跃入蒋友翠的眼帘。
主播一句戏谑的开场白没说完,蒋友翠忍不住笑出声,“这不就是我们店里的火腿大月饼吗?”
原来,这个重达750克的大月饼,便是出自这位“80后”糕点师蒋友翠和店内同事们的一双双巧手。这一手工裹馅、压模、烘烤而成的“镇店之宝”,用的是广寒宫月饼传承80多年的老手艺。
67岁的老师傅李筑元(左)和“80后”徒弟蒋友翠(右)共同制作火腿大月饼
而传授蒋友翠这门绝活的,是67岁的老师傅李筑元。
听说广寒宫重新开业,这位早已退休多年的老糕点师坐不住了。他主动回到门店,像几十年前带徒弟那样,手把手教蒋友翠和同事们如何让饼皮酥软美味、馅料咸甜可口。
“广寒宫”,这三个字曾在贵阳家喻户晓。在月饼等各色点心荟萃的门店一楼,展示区域的墙面和展柜上,一张张老照片、一个个老物件记录着广寒宫月饼80多年的“时光传奇”。
这一手工裹馅、压模、烘烤而成的“镇店之宝”都是老贵阳的味觉记忆
黔式糕点“广寒宫”老字号1939年在贵阳创立,1956年通过公私合营转变成国有企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寒宫月饼迎来发展高峰期,“一饼难求”成为当年经营火爆的真实写照。
后来,市场波动,广寒宫月饼销路起起伏伏,沉寂过、失落过,甚至一度淡出贵阳市民的视野。
直到2022年8月,贵阳工商养老公司旗下贵阳市广寒宫食品有限公司的普陀路点心坊门店开业,新的逐梦之旅开启。
蒋友翠就是从那时应聘入职,凭借此前20年的糕点行业履历,和一股肯吃苦、不服输的劲,她被提拔为店长。
“一块火腿大月饼有21种配料,要想做出最地道的传统风味,手上功夫很重要。”蒋友翠颇有心得。在坚持传统工艺的同时,蒋友翠和同事尝试降低糖度、调整油量。
“针对现在顾客的消费偏好,减油、减糖不减味。”蒋友翠说,还准备加入刺梨等贵州风味,推出新口味。
67岁的老师傅李筑元(左一)给年轻糕点师传授制作技艺
创新已是众木成林。黔山贵水山地特色农产品众多,贵州月饼行业从来不缺乏创新,各大“门派”拿出看家本领比拼,让寓意团圆的甜蜜从“舌尖”触达“心间”。今年中秋前夕,连锁超市盒马就上架了添加凯里红酸汤和木姜子的酸汤牛肉月饼和刺梨火腿月饼。
2024年底,广寒宫黔式月饼制作技艺入选贵州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早已物色好加工车间场地,计划建中央厨房。”贵阳市广寒宫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利群站在门店糕点橱窗前说。
今年7月,我省印发《贵州省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创新“非遗+”模式,推动贵银、苗绣、蜡染、雕刻等特色文化产品创造性转化,推出“贵州好物”必购伴手礼。
好政策春风雨露滋养,曾利群看到了下一步开发旅游伴手礼的希望。
刷上蛋液的月饼即将被送入烤箱进行烘烤
暮色渐浓,蒋友翠把最后一盘月饼推进烤箱。这座城市的老味道与新故事,正随着秋风,飘向更远的江湖。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策划/范朝权 尹长东 刘斌
文字/向淳
图片、视频/张云开
编辑 刘思博
二审 李劼
三审 田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