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二故乡②|朱冀渝:这里是我的清凉山居,也是我的爱心课堂

开栏语:清风负氧,山野清凉。越来越多的成渝旅居客扎根桐梓九坝,成为“新九坝人”。他们为何留下?山居生活如何精彩?本专栏走进这群人的真实故事,看他们如何找到“心之所安,即是故乡”的归属。

每年盛夏,当重庆主城的热浪一波接一波地涌来,气温逼近40℃时,64岁的朱冀渝总会收拾行囊,踏上前往贵州桐梓县九坝镇的旅程。那里平均海拔1300米,松林如海、凉风习习,是许多重庆人心中理想的避暑“后花园”。

但对朱冀渝来说,九坝不仅仅是一个避暑之地,更是她的第二故乡。她在这里读书、散步、品茶,也在这里,意外地成为了五十多个孩子口中的“朱老师”。

早晨的阳光透过松林的缝隙洒进屋子,朱冀渝推开窗,远山层叠,空气里带着植物与泥土的清新气息。她喜欢在这样的静谧中准备一天的课程内容——没有固定的教材,没有繁重的作业,有的只是她多年来积累的人生智慧与温暖心意。

上午九点半,孩子们陆续来到“小脚丫绽放中心”。这间由社区提供的教室,墙上挂着她亲手写的《小脚丫赋》,窗外是绵延的绿色山峦。她站在孩子们中间,声音温和而有力:“如果我们不尊重别人,别人还会尊重我们吗?”

“不——会——”

“那我们应不应该尊重别人?”

“应——该——”

一问一答之间,课堂气氛轻松而活跃。她没有用教鞭,也没有用训斥,而是用游戏、故事和情景剧,把“感恩”“自律”“尊重”和“坚持”这些看似抽象的观念,一点点种进孩子们的心里。

朱冀渝与九坝的缘起,还要从2018年说起。那一年,她在这里购置了一套避暑房,想着退休之后能安享一段宁静时光。转折发生在去年夏天。社区十周年汇演在即,语言类节目却排得一团糟——孩子们怯场、闹情绪、躲躲藏藏。组织者找上了门,希望“最有办法”的朱老师能来救场。

五天的密集排练,她带孩子们玩“认识自我”的游戏,用一元红包给予及时鼓励,用站立训练教会他们什么是坚持。汇演最终圆满成功,而她也意外地收获了一份深深的牵挂。

“朱老师,您还能继续带带他们吗?”演出结束后,不少家长发来这样的消息。于是,原本打算安静避暑的她,毅然留了下来。社区负责人聂云特地腾出场地并精心装修,挂牌“小脚丫绽放中心”。他说:“每个孩子不都靠一双小脚丫走未来的路吗?我们要做的,是帮他们走得稳、走得远。”

如今,每周一、三、五的下午,这里都会传出孩子们清脆的朗读声、欢快的笑声甚至偶尔激烈的讨论声。朱冀渝设计出十大主题课程,从情绪管理到团队协作,从思维训练到尊重与包容——她笑称,这比她以前做企业高管时还要忙。

但她乐此不疲。孩子们的变化是她最大的安慰:那个曾经躲在人后做鬼脸的男孩,如今能自信地朗诵诗歌;那个容易放弃的女孩,现在会主动说“老师,我再试一次”。学生文柯翰至今仍清晰记得第一堂“感恩课”上,他向妈妈奉茶时说“谢谢您养育了我”。

课余时间,朱冀渝也会漫步九坝的山间小路,感受夏日难得的清凉。她常说,这里是身体的避暑地,也是心灵的栖息所。她不仅在这里找到了生活的另一种节奏,更发现了退休之后新的价值所在——“少年强则国强,强的不应只是分数,更应是健全的人格、稳定的情绪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弥补当下许多家庭在“心理抚养”上的缺失。她把这些看似微小的教育瞬间,视作为孩子未来储备的“心理营养”。而更让她欣慰的是,变化也在家庭和社区中悄然发生:有孩子提醒妈妈开车慢行,有业主说暑假里社区打闹、破坏绿植的现象变少了……

或许这个夏天,以及未来的很多个夏天,她都会这样度过:不是在逃避炎热,而是在奔赴热爱——她热爱九坝的青山绿水,更热爱那一双双明亮专注的眼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邱胜

编辑 李洋

二审 孟锦群

三审 唐正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