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服岂能成为商业带货背景板

近日,某演员在拍戏期间,穿着有肩章、臂章的人民警察制式服装直播带货,推销电子产品,引发争议,警方已介入处理。该演员发布道歉视频,称穿的警服是“剧组拍摄专用戏服”,承认“不应该穿着此类服装分享相关视频和直播”。但公众质疑道歉视频避重就轻、缺乏诚意。(9月17日光明网)

警服是警察的身份标识,老百姓对警察天然充满信任。警服不是流量道具,警察形象不容亵渎。《人民警察制式服装及其标志管理规定》第十一条规定,影视制作单位和文艺团体因拍摄、演出需要,使用人民警察制式服装及其标志的,应当报省级公安机关批准,并严格保管。非拍摄、演出时不得使用。公权力不容消费,警服岂能成为商业带货背景板。警方的介入调查,正是对这种违法行为的严肃纠偏。

在争夺流量的短视频直播大战里,有的主播绞尽脑汁选取足够吸睛的“皮肤”,只要能博取眼球,便将道德和法律皆抛于脑后。警服用于带货直播,既是对粉丝的误导,也丢了对警察的敬意。警服在直播场景中被商品化,导致执法权威沦为流量工具。这一违法行为,涉嫌违反《规定》第十条“禁止用警服作商业性广告”。2024年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更将仿冒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列为重点打击对象。律师指出,该行为可能面临警告、罚款甚至拘留等处罚。警服代表国家法律尊严,岂能让某些主播随意消费。对此,必须铁拳整治,以儆效尤。

直播间不是“法外之地”,治理网络直播乱象,在技术层面上,要建立警服元素AI识别系统,落实身份核验+场景识别双重过滤机制,对违规直播实施秒级下架、熔断式封禁,对屡犯者限制直播权限直至封禁账号。在法律层面上,严格执行《人民警察制式服装及其标志管理规定》,让法律长出牙齿,打出整治铁拳,从快从严从重处理。在文化层面上,通过公益广告、短视频普法等方式,强化“警服神圣不可侵犯”的社会认知。在社会层面上,让每个人都成为公共符号的守护者,开通一键举报通道,对有效举报给予奖励。唯有建立起多方协同机制,方能守护警服所承载的信仰重量,营造清朗网络空间。(许华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