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医探|跨越13载的重逢,曾经的白血病女孩和医生成了校友

大皖新闻讯 “最近开始在医院见习了吧,感觉怎么样?”“挺好的,这边的老师都很优秀很厉害。”......9月11日,一场特殊的视频通话在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安徽省儿童医院进行,手机两端连接的是来自同一所医学院校的学长与学妹,也是13年前共同对抗病魔的医生与患者。

2012年,年幼的琴琴(化名)因白血病入院,当年的医院血液科主任,如今的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安徽省儿童医院副院长、望江路院区院长刘洪军教授对她进行了治疗。2022年,琴琴考入皖南医学院,偶然得知刘教授也曾毕业于该校,特殊的缘分牵引着两代医者续写这篇温暖的传承故事。

罹患白血病,一个笑容照亮求生之路

故事开始于2012年,当时还不满10岁的琴琴被查出白血病入院,时任血液科主任的刘洪军带领团队对她进行了治疗。对于这个坚强的小姑娘,时至今日刘洪军仍有印象。

2012年琴琴在医院住院接受治疗

“2-8岁是儿童白血病的高发年龄段,相对而言危险程度较低,接近10岁就到中危组了。”刘洪军介绍,十几年前针对白血病的治疗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长期生存率也远远达不到现如今80%以上的标准,大家对白血病仍是谈之色变。

面对危急的病情,所有人都为琴琴捏了一把汗。化疗、腰穿、骨穿......每一项对她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但是琴琴却积极配合治疗,闯过了一关又一关。她回忆,“在那段与病魔抗争的日子里,刘教授就像一束光一般,经常面带微笑出现在病房里,询问我的病情与感受。每次看到他的笑我就觉得非常亲切温暖。”

次年,琴琴成功接受骨髓移植。在康复出院之际,刘教授和她说了句“拜拜”,而非“再见”,这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洪军解释到,“对白血病孩子来说,治疗顺利出院后,我们不希望她再出现感染、复发。‘拜拜’是告别,更是一种祝愿,希望她未来一直健康。”

考上医学院,一封书信道明感谢之情

正如刘洪军期盼的那样,后来琴琴回到校园,回归了正常生活,但她却始终没有忘记这份救命的恩情。当周边同学都在思考未来要学习什么方向时,琴琴早已将学医的念头深深扎根于心。“我自己生过病,受到了医生的帮助,我就想将来也能成为一名医生,帮助别人免除病痛。”

2022年,琴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皖南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更让琴琴感到惊喜的是,偶然间的一次搜索,她发现刘洪军教授正是该校1994届毕业生。“宿命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她这样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

琴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皖南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

大学期间,琴琴积极参与学校活动,收获了各色证书。她向记者介绍,当中最让她骄傲的,是2023年的“感恩家国 书信传情”家书创作活动,她选择将这封表达感激的书信写给了曾经救她一命的刘洪军教授。

琴琴给刘洪军教授写下感谢书信

信中她细数治疗过程中的点滴温暖:亲切的笑容、手术时关切的眼神,还有那句始终铭记的告别。她写道,这些记忆已成为她学医路上最坚定的动力,“每当遇到困难、感到疲惫时,我都会想起您和所有帮助过我的医生。”

接过接力棒,一面锦旗传承医者仁心

去年10月,琴琴与刘教授重新取得联系。“生病的时候根本想不到自己还能回到校园里去读书,参加高考,然后考上大学跟您成为校友!”“我还要再次感谢您,是您的救治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使我心中埋下学医的种子,您就像灯塔一样,我时刻铭记,并向您学习!”

得知琴琴如今如此优秀,刘洪军既高兴又欣慰。他回复道:“你的阳光开朗、积极向上、美丽优秀,是我最愿意看到的。我们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用优质服务和扎实技术帮助更多人。”这段对话,不仅是医患情谊的延续,更是两代医者精神的接力。

不久前,二人在13年后再次相见。琴琴将一面写有“杏林芬芳济世救人,医者仁心校友情深”的锦旗送到了刘洪军教授手中,完成了她深藏心底多年的愿望。

琴琴向刘洪军教授送上锦旗

琴琴表示,她希望未来能像刘教授一样,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和人类健康奋斗终生。刘教授也感慨地说,有这样的优秀后继者,是医学事业最大的欣慰,期待未来琴琴能在医学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大皖新闻记者 叶晓 见习记者 张旭凡 通讯员 陈思

编辑 方伟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