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桌椅国标”让学生好好睡个午觉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近日批准发布《中小学生午休课桌椅通用技术要求》(GB/T46016—2025)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2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根据学生身体发育特点,从设计、生产、检验、使用全流程作出规定,让午休课桌椅更舒适、安全、耐用。(9月2日 《人民日报》)

教育的细节,往往体现在一碗米饭、一张课桌、一把椅子等细节上。中小学生午休“桌椅国标”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不但因为“桌椅舒适”关乎每一个孩子的日常体验,更因为“桌椅国标”折射出公共政策对“学生友好”的教育温度。

午休看似琐碎,却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必需。长期以来,中小学生午休常常“各显神通”——有学生趴在桌上,手臂压得发麻;有学生靠在椅子上,脊背蜷缩;还有学生干脆在过道里打盹。长期这样的“午休将就”,无形中透支了孩子的身体。此次国标的出台,传递出的价值取向十分鲜明: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对“学生友好”,哪怕是短时的午休,也要让孩子们拥有舒展身体、安然入睡的权利。

更深一层看,靠背能放倒、腿部能舒展、头枕有承托,这些标准的细节背后,是对儿童权利的尊重。“桌椅国标”的意义还在于,与其等孩子们因午休不舒适出现近视、脊柱侧弯、注意力涣散等问题,再投入更多医疗和补救资源,不如在源头上通过设计规避风险。换言之,“桌椅国标”是一种预防式关爱,也是对“学生友好”理念的具体落实。

当然,标准的出台只是第一步。真正的关键在于落实——能否让国标从“纸面”,进入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室。标准的落地,既需要市场监管部门严格把关,也需要教育部门统筹推动,更需要财政资源的合理保障。尤其是在城乡差距依然存在的现实下,如何确保不同地区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同样的“午休福利”,是检验这项国标能否真正实现公平价值的关键。

教育之为教育,归根结底是人的教育。孩子们的学习状态、身体健康、心理感受,才是评价教育质量最真实的标尺。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学生友好”的理念不单单体现在一张桌椅上,学校的作息安排,课程与活动的平衡,抑或是城市对青少年成长环境的整体营造,都应该体现“学生友好”理念。(孙维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