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近日连续查处多起违规进入苍山的案件,4人先后违规攀爬苍山,其中3人进入核心区。肖某银独自登顶兰峰,孙某宇、王某良迷路后求救,耗费大量公共救援资源,邵某健还组织9人进山采菌并曾进入核心区。当地官方表示,他们的行为不仅违反苍山保护管理规定,还危及自身安全。目前,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苍山分局已对4人立案调查。(9月1日澎湃新闻)
近日,数名游客违规攀登苍山被立案调查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表面看,这是一起依法对违规行为,进行惩戒的普通事件;深入思考,这起案件却折射出当代社会中自由与规则、冒险与保护之间的深刻张力。立案不仅是惩戒,更是一种必要的保护——既是对个体生命的守护,也是对自然生态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苍山之美,自古令人神往。然而,自然之美往往伴随着不可预测的风险。违规登山者往往陶醉于征服自然的浪漫想象,却忽视了高山地区,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崎岖危险的地形环境。一旦遭遇意外,搜救工作不仅耗费巨大社会资源,更将救援人员置于危险境地。2019年黄山景区曾为救援一名违规游客花费数十万元,出动200多名救援人员;2020年四姑娘山一起违规登山事件,直接导致一名年轻向导失去生命。这些惨痛教训提醒我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不可丢弃,安全红线不可逾越。
立案惩戒的背后,是对“规则意识”缺失的矫正。现代社会建立在契约与规则之上,景区管理规定并非无端设限,而是基于科学评估和安全考量。部分游客将“任性”误解为“自由”,将“违规”美化为“探险”,这种心态反映了个体权利意识膨胀,与社会责任意识萎缩的不平衡。正如法学界所言:“自由的边界止于他人的权利。”当一个人的行为,可能给社会带来负担和风险时,社会有权通过规则进行约束。立案调查正是对这种规则权威的维护,向社会传递清晰信号:规则不是儿戏,违法必受追究。
更深层次看,此案还触及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永恒命题。东方文化历来强调“天人合一”,主张对自然保持谦卑与敬畏。而现代消费主义则将自然景观异化为“打卡”背景板,自然不再是被尊重的对象,而是被消费的客体。立案惩戒在某种意义上是对这种扭曲关系的矫正,提醒人们重新审视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
有人质疑:立案是否过于严苛?事实上,法律的惩戒功能与教育功能,本就相辅相成。通过立案调查,不仅能让违规者,深刻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更能通过案例,传播形成社会警示效应。相比可能发生的生命损失,这种“严厉”,实则是一种更深切的“保护”。当然,在强调规则重要性的同时,也应思考如何更好地满足人们,对自然体验的合理需求。景区管理方可以提供,更多元化的合法探险项目,加强安全登山知识的普及教育,在禁止的同时提供替代方案,从而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平衡。
苍山立案事件,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自由与责任、个体与集体、人类与自然的多重关系。每一条规则背后,都可能有着鲜血写就的教训,每一次惩戒,都可能阻止一场悲剧的发生。当我们面对自然时,或许应当少一些征服的冲动,多一些敬畏之心;当我们面对规则时,或许应当少一些突破的侥幸,多一些遵守的自觉。这不仅是对自然的尊重,对规则的遵守,更是对自身生命的珍视。(汪昌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