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8日,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青禾筑乡 鲁韵新声”实践团前往山东豆神动漫有限公司参观学习。此次活动旨在借助VR技术与文创产品,探索齐鲁文化、中华文脉及儒家文化的融合创新,助力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高校学子搭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文化研习平台,在实践中引导青年学子铸牢“中华之魂”,为文化强省建设注入青春活力。
听文化底蕴,研讨共探齐鲁文脉传承
首先实践团在豆神公司会议室听讲解人员讲述公司的发展状况。近年来,公司植根齐鲁沃土,深度赋能齐鲁文化传承,成果显著。融合仁德礼序的儒家精神与创新理念,通过数字科技、教育研学与文化创意,活化诸子智慧、齐风鲁韵,推动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其中创新推出的“齐鲁青未了”系列数字藏品,发行即售罄,销售额破千万;《少年读论语》等数字课程全网播放量超10亿次,以实效创新让儒家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磅礴生机。
实践团成员围绕“文创产品如何精准传递儒家文化内核”“VR技术在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潜力”等议题展开交流,公司研发团队分享了“从文化调研到产品落地”的全流程经验,强调“文创不是简单符号粘贴,而是要挖掘齐鲁文化精神内涵,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好文脉故事。”
走进齐鲁听讲解,细品文创识孔韵
实践团在讲解员引导下在公司文化成果展厅开启文化探索之旅。在展览区里,以孔庙建筑、运河胜景为原型的立体折叠书吸引众人目光,公司研发人员吴海英拿起一本《走进孔子》折叠书,细致讲解:“这本作品以曲阜孔庙空间格局为蓝本,通过分层折叠工艺,将棂星门、圣时门等标志性建筑融入书页,把静态文化符号转化为可触摸、可探索的立体场景,让儒家文化载体‘活’起来。”同学们围拢聆听,透过书页,感受齐鲁建筑文化与现代工艺碰撞的魅力。
过程中,一幅AR明信片成为“网红打卡点”——扫描卡片,孔庙奎文阁在手机屏幕上拔地而起,光影流转间,飞檐斗拱、彩绘匾额一一呈现,配合语音讲解,让静态文创变身“文化魔盒”。同学们纷纷尝试,惊叹于科技赋能下,齐鲁文化符号从 “陈列式展示”到“交互式传播”的蜕变。
沉浸AI体验,科技赋能文化感知
在数字交互区,实验团体验了“中华文脉地图”数字平台,触摸屏幕即可遍历齐鲁文化地标,从济宁孔府档案到泰山石刻,从运河非遗技艺到儒家经典场景,数字化手段打破时空界限,让千年文脉触手可及。
在VR体验区,科技与文明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同学们满怀好奇地佩戴上VR设备,仿佛手持一把通往春秋时期的“时空密钥”。顷刻间,眼前的现实世界悄然隐退,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巍峨恢宏的虚拟孔庙——飞檐斗拱在光影中复现,礼乐雅言于耳畔隐约回响。
这种沉浸式体验,不再局限于视觉与听觉,更延伸为一种可感、可思、可共鸣的文化在场,清晰呈现出儒家思想二千余年传承的脉络与心跳。数字技术于此不再仅是炫酷的工具,而是成为联通古今的文化舟楫,为厚重的历史打开可感可知的全新维度,让古老的智慧在光影交织中焕发出触动心灵的时代活力。
此次济宁齐鲁文化之行,实践团以豆神研发集团为窗口,见证了VR技术、文创设计与齐鲁文化、中华文脉的深度融合实践。从立体书里的孔庙建筑群,到VR场景中的儒家讲学,再到AR明信片里的文化“复活”,传统文化正借助科技力量,突破物理边界,走进大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的生活。同学们表示,将把此次所学融入专业实践,探索建筑设计、城乡规划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路径,让齐鲁文化、儒家精神在新时代城乡发展中持续焕发生机,以青春力量为中华文脉传承注入“科技 创意”双引擎。
责任编辑:李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