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某食品加工厂的检验车间里,检验专家手中的检测探头最后一次划过奥氏体不锈钢斩拌锅的弧面,当屏幕上“无任何铸造缺陷”的结论伴着轻微的提示音弹出时,太重技术团队的成员们紧抿的嘴角终于扬起——这批被他们视作“舌尖安全守护者”的设备,以全程“零铸造缺陷、零补焊”的完美答卷,通过了用户层层严苛的联合检验,即将启程奔赴海外。这不仅是太重叩开国际食品加工装备新市场的“敲门砖”,更是太重制造向高端食品装备领域发起的一次成功冲锋。
拓新如寻路
在太重的产品图谱里,从服务国家战略的重型机械到支撑能源建设的核心装备,“大家伙”们早已是响当当的“国之重器”,而这口直径不足两米的斩拌锅,却承载着企业开拓全新赛道的雄心。
“别小看这口锅,它要经受的考验可比想象中严苛得多。”项目技术负责人指着车间里正在调试的设备介绍。高速旋转的斩刀在锅内每分钟数百次翻飞,大块食材在重力与离心力作用下猛烈撞击锅体,时刻考验着锅体的抗击打能力。“这不仅是对锅体强度的挑战,更是对材料微观结构、内部纯净度的极致苛求——任何微小的瑕疵,都可能在长期使用中成为安全隐患。”
“从‘大国重器’到‘民生利器’,不是简单的产品尺寸缩小,而是经营思维的彻底转变。”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坦言,当决定进军食品加工装备领域时,团队面临的不仅是技术上的跨越,更是对“用户思维”的重新审视——食品级装备关乎亿万家庭,容不得半点马虎。
如今,首批“零缺陷”斩拌锅的成功交付,不仅赢得了用户“超出预期”的评价,更带来了后续16口斩拌锅的订单。这份认可的背后,是太重以“第一个吃螃蟹”的魄力,在陌生领域里蹚出的一条新路。
选材如选将
要造出能经受“千锤百炼”的斩拌锅,第一步便是选材。
技术团队在选材上亮出了“王牌”——选用顶级食品级奥氏体不锈钢。这种材质不仅具有强悍的耐腐蚀性,能抵御食材汁液的长期侵蚀,更有出色的耐磨性和导热控温性能,确保在高频次、高强度的使用中不变形、不渗漏。
但“好钢”并非万能,团队发现,锅体冷却凝固时易产生缩孔——这些隐藏在内部的“微小空洞”,就像建筑中的“豆腐渣工程”,随时可能在应力作用下引发断裂。技术团队想出了妙招:在模具上增设“补给站”,里面预先装入额外的热金属液。当锅体因冷却收缩时,“补给站”里的金属液就像待命的“后备军”,及时流下填补收缩留下的“空隙”,让锅体内部结构扎实得如同整块锻造而成。
制造如绣花
面对“力”的考验,团队从钢水冶炼开始就全程“盯梢”。冶炼车间里,技术员们守在熔炉旁,实时监测钢水成分,确保每一滴钢水的纯净度;浇注环节,他们创新采用“阶梯式浇注法”,让金属液平稳填充模具,避免因湍流产生气泡;热处理阶段,精准控制升温降温速度,如同为铸件“做瑜伽”,消除内部应力。
而“洁”的挑战,更是一场与“微小瑕疵”的较量。食品级装备要求锅体表面光滑如镜,为此,技术团队像绣花一样打磨工艺:用计算机反复模拟铸件充型凝固过程,优化模具设计,让金属液在流动中自然形成平整表面;在检验环节,更是布下“天罗地网”——多次射线探伤看穿内部隐患,渗透探伤则像“放大镜”,让表面最细微的裂纹无所遁形。
如今,车间里机器轰鸣,后续16口斩拌锅的生产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工人们看着眼前的“作品”,眼里充满期待——这些凝聚着匠心的斩拌锅,将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的食品加工厂里,守护着千万人的饮食安全。而更远的未来,太重的蓝图上还有更多“零缺陷”的匠心精品在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