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第八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举办;
8月28日,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中国文学新力量·东北网络文学周”圆桌论坛举办……
(来源:中国电影报)
最近几天的吉林长春,群星璀璨。
中宣部电影局与中国作协两大文化“引擎”同频发力,文化领域的“双轮驱动” 大戏,以“首尾呼应”的磅礴姿态,在这片黑土地上碰撞出时代火花。
当然,这两场“新力量”盛会在有着“新中国电影摇篮”之称的长春“碰撞”绝非偶然,背后有着吉林文化新力量对“扎根地域、相互滋养、共同生长”的深度探索。
“扎根生活”,从黑土地素材到双领域创新
无论是以“从生活中来,到观众中去——电影和观众在一起”为主题的电影新力量论坛,还是聚焦文学发展的“东北网络文学周”圆桌论坛,“扎根生活”都是与会嘉宾热议的核心。
这一创作逻辑,在优秀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印证。
2025年度观众满意度榜单上,《南京照相馆》以平民视角勾勒时代记忆,《哪吒之魔童闹海》在传统神话中注入当代价值观,两部作品凭借对生活的深刻洞察,收获观众与市场的双重认可。
(来源:长影电影院)
吉林本土电影同样践行这一理念:《731》以“小人物视角 历史真实性 心理现实主义””的三重框架,将731部队细菌战这一沉重题材,转化为兼具学术严谨性与大众传播力的反战叙事;即将上映的《生还》,则以 14 岁女战士李童的视角为线索,生动塑造出群像式的抗联英雄图谱。这些作品的创作,无不扎根吉林的地域土壤与人民生活,让黑土地的故事拥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文学领域的探索,同样与电影需求形成呼应。
“东北网络文学周”圆桌论坛上,嘉宾们共识鲜明:东北网络文学近年崛起的关键,在于将“林海雪原”的壮阔、“工业记忆”的厚重等地域符号,转化为可落地、有温度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正成为影视改编的“富矿”。
相关资料显示:2024年,东北地区网络文学IP转化呈现多元化态势,涵盖线下出版、影视剧改编、游戏、动漫、微短剧、有声读物等路径,不仅提升了东北网络文学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更成为助推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论坛期间,“最具转化价值文学IP吉林作家作品推荐榜”发布,16 部吉林作家的优秀作品入选;吉林省作协、长影集团、吉视传媒还携手吉林动画学院,联合成立吉林省短剧创作生产联盟。该联盟将整合多方优势,构建起“创作—生产—传播—转化”一体化的短剧产业生态,真正实现了“本土素材—本土创作—本土转化”的闭环。
政策赋能,为影文融合搭建“服务桥梁”
两场盛会的顺畅落地与成果转化,离不开吉林省文化政策的精准支撑。从“重管理”到“强服务”的转型中,吉林所有政策措施均围绕“影文协同”设计,为双领域融合扫清障碍。
(来源 剧方)
针对电影拍摄,2024年,吉林省多部门联合印发《吉林省推动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并专门编制《拍在吉林——影视剧拍摄服务指南》《促进吉林省纪录片发展的12条措施》等。不仅整合了全省200余处特色取景地、400余张图片资料,覆盖红色、冰雪等多元题材,实现“一地多用”的资源高效利用,更从制度层面为创作者扫清障碍;同名小程序的上线,则让政策查询、取景地对接等需求实现“掌上办”,大幅降低了剧组的沟通成本。
纪录片《重见天日—辽源二战盟军高级战俘营实录》总导演王璇直言,“从3月策划到8月完成制作,时间极其紧张,正是‘拍在吉林’提供的系列便利,才让这部承载珍贵历史素材的作品如期推出。”
对文学领域的扶持,吉林同样锚定“影文转化”目标。除常态化培育青年作家外,“东北网络文学周”上还发布"新力量再出发"文学新秀培养计划。不仅搭建学习、交流、发表展示的平台,还将举办研讨会,打磨作品,进行推荐,提供从发表、出版到影视、动画等多种形式转化的全链条扶持。
这种“政策联动”让两场论坛不再孤立,吉林正在以实际行动从源头打通电影与文学的创作壁垒。
地域赋能,吉林长春何以能成文化新力量枢纽
作为两场盛会的举办地,很多朋友会有个疑问,为什么是吉林,何以是长春?
答案是:吉林长春的独特优势在于“既能承载历史厚度,也能容纳创新实践”。
作为“新中国电影摇篮”,长影80年积累的创作经验与人才资源,为电影新力量提供了“传帮带”的肥沃土壤;而吉林省全力推动长春市建设世界电影之都、创意设计中心,则为文学新力量搭建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罗浩/摄)
“东北网络文学周”的一场线下活动,新意、新质如何诞生——青年文学创作座谈会,选址长春春京西,让作家与读者的互动融入城市历史文化场景,更具烟火气与感染力。
从全省视角看,吉林的文化优势更显立体多元:
延边的朝鲜族民俗、通化的抗联历史、松原的渔猎文化,既能为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素材,也能为电影拍摄提供差异化场景,避免内容同质化。
位于净月高新区内的长春国际影都初具规模。这里既有仿古建筑群满足年代剧拍摄需求,也有亚洲领先的数字影棚集群。 完善的配套设施、优惠的扶持政策,为影视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许多电影项目选择在长春拍摄、制作,带动了本地电影产业链的发展,从编剧、拍摄到后期制作、发行,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生态链……
(资料图)
可以说,吉林正在成为全国少有的“影文协同发展试验田”,把地域特色转化成可持续的创新能力,吉林一直持续发力。
两场论坛虽已落幕,但吉林文化新力量的探索从未停止。
在这片黑土地上,文化的 “双轮驱动” 不再是口号,而是“扎根地域、相互滋养、共同生长”的现实图景。这或许就是吉林给中国文化创新的独特启示:唯有立足本土、打通边界,才能让文化新力量迸发持久活力。
吉刻新闻记者 王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