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强则牌兴,济南锻造“山东好品牌”硬核支撑

大众网记者 魏俊怡 济南报道

从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占全省超五成,到透明质酸原料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从“泉城好品”矩阵扩容至92个,到生物医药集群跻身省级支柱型雁阵——在济南的精准施策下,一条“产业链强基—创新链赋能—品牌链跃升”的发展路径愈发清晰。

作为山东工业经济的“领头羊”,近年来,济南正以产业链的深度整合与生态构建,为“山东好品牌”注入硬核实力,书写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

政策精准滴灌

为品牌成长筑牢制度根基

品牌的崛起,是政策与市场同频共振的结果。济南市围绕人工智能、新能源装备、现代医药等重点产业链,构建起“专项规划 资金保障 机制创新”的政策闭环,为品牌培育培厚土壤。

在人工智能领域,从《新一代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到最新出台的《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济南不仅明确了算力、数据、模型、应用四大核心方向,更设立专项政策资金与50亿元产业基金,形成“真金白银”的支撑。这份诚意换来了显著成效:2024年底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482亿元,占全国比重8%,浪潮、神思等企业成为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AI泉城”的城市品牌雏形初现。新能源装备产业则通过15部门联合印发的《支持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以“奖、投、促、引”四维举措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推动济南能源集团牵头成立产业联盟,汇聚山东大学、山东电工电气等产学研力量,让“济南造”新能源装备在风能、储能领域逐步站稳脚跟。

现代医药产业的政策布局更显“全链条思维”。通过《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济南构建起“5 1 1”产业体系,将特医食品、医药流通纳入发展版图;“免申即享”的政策兑现模式,让企业无需繁琐申报即可获得资金支持,2024年全市现代医药产业链营收突破2343亿元,齐鲁制药跻身全国医药工业百强前三,华熙生物成为全球透明质酸领域的“单项冠军”。这些政策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既瞄准产业链的薄弱环节补短板,也聚焦优势领域筑长板,为品牌从“站稳脚跟”到“领跑行业”提供了制度保障。

链群协同共生

构建品牌成长的生态共同体

单一企业的品牌影响力有限,唯有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力,才能形成“1 1>2”的品牌聚合效应。济南以“产业链整合”为抓手,通过“13 34”产业链图谱优化、“四聚多园”空间布局、产业联盟搭建,让散落的“品牌珍珠”串成“产业项链”。

在空间布局上,济南摒弃“同质化竞争”,为各区县(功能区)量身定制“X 2”主导产业定位:人工智能领域形成超算科技园、青创齐鲁大厦等特色园区集聚;现代医药领域打造“双核双谷多园”格局,济南高新区生命科学城与国际医学中心成为创新核心;新能源装备领域聚焦“五能两新”细分赛道,推动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集群发展。这种“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布局,避免了资源浪费,让每个园区、每个区县都能集中力量打造特色品牌,比如平阴玫瑰高端产业园的“玫瑰 医美”品牌、莱芜鲁中国际生物谷的“化妆品产业带”品牌,都在细分领域形成了独特竞争力。

产业链协同的关键,在于打通“上下游壁垒”。济南通过常态化供需对接活动,让“链主”企业与中小企业形成良性互动:上半年举办“泉心优供”“百场万企”等对接活动184场,2500家企业入驻供需对接平台,发布工业产品过万种;人工智能领域定期发布应用场景清单与大模型产品推荐名录,推动浪潮等龙头企业与中小创新企业协同攻关;新能源装备领域通过产业联盟,实现高校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山东爱旭太阳能、伊莱特等企业的技术升级速度显著加快。更值得关注的是,济南着力提升重点企业本地化配套率,76家重点制造业企业中27家配套率同比提升,这种“本地造、本地用”的循环,不仅降低了企业成本,更让“济南产业链”的品牌韧性不断增强——当上下游企业在同一区域形成稳定协作,“山东好品牌”就不再是单个企业的标签,而是整个产业链的共同名片。

创新与转型双驱

激活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品牌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济南始终将“技术突破”与“数字化转型”作为品牌升级的双引擎,让“济南造”从“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技术优势”跨越。

在技术创新领域,济南的“突破力”尤为亮眼。人工智能领域,全市拥有大模型企业62家,占全省45.58%,120个在研及已投入使用的大模型产品中,7个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数量居全省首位;现代医药领域,累计获批1类创新药4个、在研56个,齐鲁制药顺铂注射液实现中国药企首次以国内在售产品直接对美供应短缺药品,20个原料药、22个制剂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电子信息领域,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23.6%,天岳先进荣获半导体国际金奖,邦德激光斩获德国红点奖——这些技术突破,让“济南品牌”不再是“低端制造”的代名词,而是“高端智造”的象征。

数字化与绿色化转型,则让品牌更具“可持续竞争力”。济南深入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累计遴选691家意向试点企业,145家企业完成改造并获资金支持,新增101家省级数字经济“晨星工厂”、9家先进级智能工厂,二机床入选国家级数字化转型标杆;在绿色转型方面,济南推荐40家企业申报省级绿色工厂,制定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产品认定办法,2家企业获评“工业节水典范企业”,绿色制造体系的完善,让“济南品牌”兼具“技术硬实力”与“绿色软实力”,更符合当下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的需求。

破局与展望

让“济南品牌”照亮山东产业链新未来

成绩背后,济南也清醒认识到产业链与品牌建设的短板——电子信息产业80%收入依赖服务器和整机制造,核心部件受制于人;现代医药领域缺乏大型专业CRO企业,中试平台支撑不足;新能源装备企业面临融资难、市场竞争加剧的压力。这些挑战,既是“成长的烦恼”,也是推动品牌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催化剂”。

面向未来,济南的破局思路已然清晰。在产业布局上,推动电子信息产业从“单一赛道”向“多元协同”转型,聚焦车载显示模组等新领域,谋划引育自主知识产权企业;现代医药领域将落实“东医药、西医技”布局,避免标准化载体重复建设,在合成生物、核酸药物等未来赛道抢占先机;新能源装备领域则通过“填空型”招商,补齐产业链关键环节,做大储能、新型电力装备规模。在品牌培育上,济南正构建“国家消费名品—好品山东—泉城好品”多层次矩阵,华熙生物入选首批中国消费名品,54个品牌跻身“好品山东”,92个品牌获评“泉城好品”,这种“梯次培育”模式,让不同规模、不同领域的企业都能找到品牌升级的路径。

从产业链筑基到品牌赋魂,济南的实践为“山东好品牌”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品牌不是孤立的“标签”,而是产业链韧性、创新能力、生态活力的综合体现。当济南的人工智能企业在全国算力网络中占据一席之地,当齐鲁制药的药品走向国际市场,当“泉城好品”走进千家万户,“济南品牌”已然成为“山东好品牌”的鲜活样本。

未来,随着“13 34”产业链的持续升级,随着创新驱动与协同发展的深度推进,济南必将为山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让“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