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下金融纠纷“硬骨头”,看习水县如何开“良方“

一张木桌,几杯清茶,围坐一旁的不是对簿公堂的“冤家”,而是心平气和的调解员、银行代表和借款人。在遵义市习水县金融纠纷调解中心,一场关于一笔经营贷款逾期的调解正在进行。

这背后,是习水县探索实践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推出“习融和调”工作法所带来的基层治理新气象。

分类施策,精准开方化解“心头结”

“不是不想还,确实是遇到难处了。”调解现场,一位从事餐饮行业的李先生语气诚恳。疫情等因素导致他的饭店收入锐减,一笔银行贷款迟迟未能偿还。调解员并未急于施压,而是仔细翻阅着他的经营流水和困难说明,迅速将其归类为“诚信经营难偿债”类型。

针对此类情况,“习融和调”工作法的对策不是冰冷的催收,而是温暖的纾困。调解员协同银行代表,共同评估其经营现状和恢复潜力,最终达成了一个“降低近期还款额、延长还款周期”的个性化方案。“给了我们喘息的机会,又能保住辛苦建立的信誉!”李先生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

而对于个别有履行能力却企图“恶意逃债”的主体,习水县则整合法院、公安、金融监管等多方力量,通过信用惩戒预警告、强制执行等组合拳形成有力威慑,督促其回归诚信轨道。

“五先五后”,情理法交融疏通“梗阻点”

“先倾听后发言、先沟通后调解……”调解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他们的“五先五后”工作要诀。这不仅是一套流程,更体现了极大的耐心和对当事人的尊重。

在一个因理财产品收益未达预期而引发的纠纷中,投资者情绪激动。调解员首先花了近一个小时静静倾听她的抱怨和担忧,待其情绪平稳后,才逐步引导她回顾产品协议条款,并由金融机构专业人员细致解释市场波动原理和产品设计逻辑。“先倾听,让她感受到了被尊重,后续的沟通才能有效。”调解员深有体会。

这套方法强调循序渐进:充分沟通建立信任,耐心倾听摸清根源,深入分析明确权责,友好协商寻求共识,持续跟进确保兑现。它确保了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在法律框架内,寻求合情、合理、合法的解决方案。

线上线下,多元共治绘制“同心圆”

科技赋能,让解纷突破时空限制。习水县广泛应用人民法院在线调解平台,对于事实清晰、争议不大的案件,当事人通过手机小程序就能“隔空”对话调解员,省时省力。

线下,则注重面对面沟通的温度。对于复杂疑难的纠纷,该县组建了由法官、司法干部、行业专家、律师、金融顾问等构成的多元调解队伍。法官巡回指导提供法律支撑,行业专家出具专业意见,律师保障当事人权益,金融机构精准定位风险点,形成了多层过滤、多方协力的解纷网络。

更为关键的是,经调解成功的协议可在线申请司法确认,赋予了协议强制执行力。对拒不履行者,法院、公安等部门依法严厉打击,确保了调解权威和成果落地,真正让群众拿到“真金白银”,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如今,习水县这套“习融和调”工作法,以其对纠纷主体的精准画像、对调解流程的细腻设计、对多元力量的有机整合,实现了“小机制”撬动“大效能”的治理目标。它不仅是有效化解金融矛盾、优化营商环境的“减压阀”,更是在基层金融治理领域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为构建和谐社会、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提供了借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何永利

一审 方勇

二审 田洋

三审 孙晓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