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郑红梅)随着消费升级和个性化需求日益增长,海口涌现出一批有情怀、有创意、懂艺术的非标商业主理人,在文旅服务、特色餐饮、时尚零售、文化空间等领域取得了亮眼成绩,孕育出一批富有创意与情怀的品牌,生动展现主理人经济在提升城市品质、丰富消费供给方面的强大动能。
在海口市龙华区滨海新村,推开小巷深处一扇质朴的小门,咖啡香与书香交织的气息迎面而来。一家名为“亲爱的苏书店”以书为媒,融合咖啡与人文的温暖空间,受到许多年轻人的喜爱,成网红打卡地。
“来海口,你一定会喜欢这座城!”早在2023年,苏拉的爱人在海口工作一段时间后建议。初到海口,她曾无数次流连于滨海新村的咖啡馆,对门口随意而坐、惬意喝咖啡的人群印象深刻。来自河北的苏拉很喜欢这种真实的、在生活的感觉。老街巷的惬意感与松弛感,最终让苏拉扎根于此。她感知到这群热爱咖啡的年轻人,内心同样可能涌动着对文学的热爱。如果在这儿开书店,也许会成为年轻人在繁忙都市生活中的一片小小的精神自留地。
苏拉还记得,当时自己骑着电动车在社区反复寻觅,最终凭一条“我想开书店”的短信,打动了房东。改造中保留了原房屋的老地砖和独特的水波纹天花板,新与旧在空间里温柔对话。一天,苏拉注意到一位白发老人,长久伫立在书架前。苏拉上前询问,老人动情地说:“这是我的房子,我回来看看。你把我们的房子改得很好。”原来她是年过八旬的房东,更巧的是,老人年轻时的工作亦与书相关。
那一刻,苏拉感到一种奇妙的传承,仿佛自己替房东圆了一个年轻时的梦。次日,老人送来一个花盆,无声传递着对书店的呵护之意。苏拉细心地栽上栀子花,放置在店内,这是两人友情的见证。
每个清晨,俯身整理书架,指尖拂过书脊,正如一个由北向南迁徙的梦想着陆点,这是书店主理人苏拉整理书籍时的美好感悟。黄昏时刻的书店内,温暖的阳光投射进来,人们或坐着聊天,或站在书架旁看书,自由而从容。不忙时,苏拉喜欢坐在书店一隅。那里有唱片机,听着自己喜欢的歌,沉浸在书海中,那是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
“我是因为主理人而奔赴一家店。这里虽然空间不大但很温馨,更重要的是选书很对我味。”居民欧阳推门进店并熟络地点单。和许多人不同,他在“亲爱的苏书店”诞生前,便在网上认识了苏拉夫妇,觉得他们真诚、有趣。
经营一家独立书店的挑战不言而喻。在“亲爱的苏书店”,店内80%的图书以6折出售。苏拉希望大家在实体店,也可以低价买到喜欢的书。微薄的利润迫使她拓展思路,引入咖啡与夜间精酿,将营业时间拉长至凌晨1点。她还策划了“学术酒吧”沙龙,邀请各领域佼佼者分享见解,举办作家签售与分享会,拉近读者与创作源头的距离,无形中丰富了海口年轻人的业余文化生活。
在书店的展览区,艺术家用黑白朦胧的画作,通过具象形态勾勒出每个人心中的“内在小孩”,引导参观者不断探寻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每周我们还会开展电影放映活动,由来自不同领域的人担当放映员,并就自己推荐的电影进行分享交流。”
问及对书店的愿景,苏拉的目光看向书架上的一本书,书中那家通过书信传递知识与温情的书店,是她心中的灯塔。她希望“亲爱的苏书店”也能成为这样一个地方,无论你想找一本书,还是一个精神角落,都能在这里找到。
苏拉说,未来会举办更多与海口文化相关的活动,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本地风土人情,让更多人透过书店看到海口的美,“在书香中过一种热烈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