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检验科医生为您讲解:输血渊源与献血的形成

大众网记者 陈曦 通讯员 张波 潍坊报道

引言

无偿献血是指献血者自愿将血液无偿捐献给社会,用于紧急失血患者的抢救和治疗某些相关疾病,以挽救他人生命为目的的一种公益性行为。捐献的血液是医疗卫生单位用于救治病患的一种必要医疗手段,参与献血者可以获取不超过因无偿献血而产生的必要的交通费、误工费等费用或相应补偿。采供血机构都会向献血者发放献血证明并赠送必要的纪念品,鼓励献血者高尚行为和赞扬献血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就让我们从无偿献血与输血的发展历程以及献血过程说起。

输血的起源

远在在古罗马时期,希腊人克劳迪亚斯-盖伦打开了人类探索认识血液之门,此时输血思想开始萌生,人类也开始尝试蒙昧输血实践,人类早期的输血方式主要有喝血、浴血、人与人之间的输血(早期的输血形式没有配型等理论基础、血液抗凝、无菌条件和输血设备等),甚至还有动物与人之间直接进行血液输注等,经过救治的患者不断在痛苦中死去,在这一时期盲目的神学色彩充满在治疗疾患过程中,如此惨痛的探索经过一千多年仍未停息。

直到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1578-1657)在1628年发表了血液循环论,为后来的血液输注奠定了解剖学理论基础。劳维尔在1665年首次成功地实现了动物与动物之间的输血。劳维尔先使一条小狗出血,然后把大狗的颈动脉与小狗的颈静脉用管子(开始用芦苇管和羽毛管,后来改用银制管)直接连上,使小狗因接受了大狗的血而免于死亡。

此后经过约三百年的时间,在人类尝试应用输血来救治病人过程中,有的病人在痛苦中死亡,也有的病人被救治成功,因为这时的人类还不知道血型的存在。公元1900年,奥地利医生兰斯坦纳(Karl Landsteiner),根据他经常目睹输血病人有时平安无事,有的却痛苦死去。他执着于探究其中的道理。1900年他用22位同事的正常血液交叉混合,发现红细胞和血浆之间发生反应,也就是说某些血浆能促使另一些人的红细胞发生凝集现象,但也有的不发生凝集现象。于是,他将22人的血液实验结果编写在表格中,通过仔细观察这份表格,他终于发现了人类的血液按红血球与血清中的不同抗原和抗体分为许多类型,于是他把表格中的血型分成3种——A、B、O。

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在一起就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就可能发生凝血、溶血现象,这种现象如果发生在人体内,就会危及人的生命。两年以后,他和他的同事们将试验范围扩大到105人。他的两位同事阿尔弗雷德·范·德卡斯特罗(Alfred von Decastello)和阿德里亚诺·图里(Adriano Sturli)又发现一种较少的血型AB型。A、B、O和AB血型的发现为保障输血安全奠定了理论基础。1903年,威尔(Richard Weil)第一次异体输血取得了成功。Hektoen于1907年提出“交叉配血”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美国医生奥坦伯格(Ottenberg)完成了首例运用血型和交叉配血的输血实验,他还观察到了血型的孟德尔遗传,并发现了O型血的通用性。

1914年,比利时人修斯廷(Hustin)发明了枸橼酸钠血液抗凝剂,解决了血液采集后凝固的问题。1937年,美国芝加哥第一医院血库建立,开启了输血为临床服务的管理工作。1940年,奥地利医生菲利浦(Levine)与兰斯坦纳(Landsteiner)发现了Rh血型,使得异体输血变得更安全。1959年,盖博森(Gibson)首次提出成分输血概念。成分输血于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起来,并成为今天临床输血的常规。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成分输血已占用血量>90%。成分输血是输血史上的一次革命。

六十年间,输血技术经历了艰难的发展,取得了卓越的进步。回顾中国的输血发展史,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在临床开展直接输血,自此中国输血疗法的新大门终于打开。在战争不断的日子里,输血疗法拯救了无数人的性命。从1944年开始,沈阳、南京、昆明等多个城市相继建立血站。1958年,中国医科学院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血站。八十年代,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开始推广无偿献血,到九十年代,无偿献血在中型城市也开始得到普及。1995年,徐州成为国内首个无偿献血突破一万人次的城市。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开始施行,有偿献血被取缔,无偿献血制度正式启用。

献血混乱致使传染病暴发

九十年代以前,我国使用的各类血浆及其蛋白制品以进口为主,由于这些血液制品会有一部分来源于吸毒和同性恋者,为了防止艾滋病传入,国家停止或限制进口血液制品。但是国内对血液制品需求市场很大,利润丰厚,因此,血液制品产业顺应而生,同时卖血者可以获得相应报酬。采集到的血浆卖给制药公司,用于提取人血白蛋白、球蛋白等蛋白制剂,采血时对献血者只检测乙肝两对半而不检测艾滋病及其它传染病,成为传染病传播的隐患,另外,采血器材多人共用,成为交叉感染的又一严重隐患。1993年至1994年迎来了血浆经济高峰,同时,河南省因有偿献血而导致感染艾滋病的人群大爆发,政府强制关停不合格采血点。我国为了保障血液安全,同时更好的同国际接轨,终于,在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决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于次年即1998年10月1日执行,翻开了中国无偿献血的新篇章。

无偿献血基本要求

基本条件:年龄为18周岁至55周岁;体重为男性≥50千克,女性≥45毫升;各项体检指标显示身体健康。

献血禁忌:有吸食毒品、同性恋和多个性伴侣者或经历着;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梅毒、淋病或其它性传染病病史者。

延迟献血情况:在经期前后三天的妇女、妊娠期妇女、分娩及哺乳期未满一年的妇女、流产未满六个月的妇女;较大手术后不足半年者;拔牙或小手术未满十五天者;近五年内输注全血或血液制品者;感冒、急性胃肠炎痊愈不足一周者。

血液安全的保障:现在采血器材均为一次性、经消毒处理的无菌器材以及专门采血点,这样可以保障献血者不会因献血感染或传染疾病,也可以避免献血员交叉感染;血液在离开血站发往科医疗单位前,血站会对血液制品进行相应病毒和细菌等微生物指标进行检测,确保发往个医疗单位的血液可以安全使用。

身体在无偿献血时生理变化与恢复过程

成人总血量(血容量)约为体重的8%,约为4000到5000毫升,每人每次献血量约为200毫升、300毫升和400毫升。每次献血量最多不会超过总血量的10%。当人体失血量低于总血量10%时,机体通过自身调节系统及生物合成作用,通过增加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使总血量(血容量)在1-2个小时恢复到失血前水平,大部分血浆蛋白(除部分凝血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外)在24小时内恢复到失血前水平,血细胞补充较慢,红细胞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血小板和白细胞约需要3周。综上所述,定期参与无偿献血,不会影响机体各项生理机能,也不会对机体健康状态造成影响。

无偿献血权益简介

知情同意权。各地血站工作人员应该在献血前对献血人员履行书面告知义务,取得献血者签字的知情同意书方可采血。

免费体检权。无偿献血者在献血时,可享受按《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 18467-2011)等有关规定执行的免费体检、检验的权利。

免费用血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山东省无偿献血者及其受益人用血费用报销工作管理办法》的规定,无偿献血者献血量累计1000毫升及以上的,本人终身享受无限量临床用血费用减免,无偿献血者本人权益就是无限量。无偿献血者献血量累计1000毫升以下的,自献血之日起5年内享受5倍无偿献血量的临床用血费用减免,5年后免费享受与无偿献血量等量的权益。无偿献血者的相关受益人(无偿献血者的配偶、父母、子女、配偶父母、子女配偶)享受与无偿献血量等量的临床用血费用报销。无偿献血者本人与受益人用血报销标准互不影响。用血者出院6个月内,若相关亲属献血,可通过网上或到血站办理减免(根据新的减免政策,患者在出院结算时就可以办理减免)。献血者多次献血累计献血量达到4000毫升,可以到任一献血点申办无偿献血荣誉卡,享受“三免政策”,即免费游览所在地政府投资主办的公园、旅游景区、风景区等;到本市公立医疗机构就诊免交普通门诊诊查费;免费乘坐城市公共交通工具。

隐私保护权。无偿献血人员的人格应受到尊重,个人的隐私应受到保护。

表彰奖励权。无偿献血人员有享受各级人民政府和红十字会的表彰奖励的权利。

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申报政策简介

国家级表彰活动每两年举行一次。无偿献血奉献奖,用以奖励多次自愿无偿献血者,奖项和获奖标准如下:

自愿无偿献血达20次(累计4000毫升)及以上的献血者为铜奖获奖标准;自愿无偿献血达30次(累计6000毫升)及以上的献血者为银奖获奖标准;

自愿无偿献血达40次(累计8000毫升)及以上的献血者为金奖获奖标准。在累计获得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3次以上者,可以获得终身荣誉奖,但是对于献血者终身荣誉奖仅表彰一次。

无偿献血流程概述

征询填表:核对献血者有效身份证件,询问基本情况,填写个人资料及健康情况,护士打印相关材料。

征询填表体格检查及血液检测:献血前体格检查包括测血压、体重、脉搏等;血液检测,采集指尖血,检验血红蛋白、血型、转氨酶、乙肝等。结果合格后献血者即可献血。

参加献血:各项指标符合标准后就可以进入献血环节,放松心情,耐心等待,献血过程约三到五分钟,一袋爱心血液就采集完成了。

休息领取献血证:献血完成后,静坐休息十到二十分钟,领取无偿献血证及纪念品,保管好献血证以备以后使用。

结语

血液是维系生命的物质基础,在经历了千百年来的探索求知,现在,我们终于有了成熟的、安全的、可靠的输血治疗手段,这是人类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巨作,也是医学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数以万计的生命得以挽救。在医疗水平和科技水平高速发展的今天,血液制品仍然无法人工合成或制造,血液供应紧张的形式仍然存在,希望具备献血条件人群积极参与公益性无偿献血,为救治急重病患和需要以输血来延续生命的患者奉献自己爱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