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症”误诊三月才揭穿,医院责任查处不能再迟到-中国吉林网

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

58岁的成都市民翟女士,因肩部摔伤需要手术,术前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做了一次胸部CT检查。这本是一次常规检查,却因其间有其他患者“误入”检查室,导致CT影像被张冠李戴,得出了“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诊断,即一种中位生存期仅2至4年的“绝症”。在服用了三个月的抗纤维化药物后,复查才惊觉是一场误诊。

8月19日,涉事医院发布情况通报称:据初步调查,该医疗纠纷确实存在。因此事对患者和家属带来的不良影响,医院表示最诚恳的歉意。决定责成相关部门进一步开展调查,依法依规对相关科室和人员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事件过程看似简单,却折射出医院在多个环节的失守。从患者能够误入检查室,到错误影像未被系统识别清除;从医师诊断时未对比半年前的健康体检记录,到无人质疑“肺部半年突变绝症”的医学合理性……整个流程中,但凡有一个环节发挥了应有的核验作用,这场持续三个月的“绝症”噩梦本可避免。

更令人深思的是医院的应对方式。对医疗机构来说,诊断可能无法做到百分之一百的正确,但重要的是要把每一次错误都当成系统改进的契机。按理说,涉事医院应该在发现弄错后第一时间彻查事件经过,深刻剖析根源,准确定性涉事相关人的责任,并做好善后处理,给患者及家属一个认可的回应。否则,患者家属不会诉诸媒体。换言之,若不是患者家属诉诸媒体,此事能否得到院方的严肃处理尚存疑问。

尽管医院发布了通报,表示“最诚恳的歉意”和“严肃处理”,但被网友批评为“散发着浓浓的AI味儿”,缺乏具体的反思和整改细节。这种迟到的回应,难以让人相信医院对医疗安全有足够的敬畏。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诊断,对患者和家属造成的心理冲击是毁灭性的。即便目前体检“未发现异常”,但三个月错误服药可能带来的潜在健康风险、整个家庭承受的精神煎熬、以及为此付出的时间和经济成本,都不是一句道歉能够轻易抹平的。

医疗行为关乎生命健康,其特殊性要求远超常人的谨慎。每一次误诊都应该是系统改进的契机,而不是需要媒体曝光才能推动解决的“负面舆情”。医院需要做的,不仅是处理相关责任人,更要彻查系统漏洞:为何叫号系统允许误入?为何影像数据未强制关联患者信息?为何诊断医师未核对病史?这些都不是高技术要求,而是医疗安全的基本底线。

追责不是目的,但却是重建信任的必要步骤。只有当医疗机构真正认识到“万分之一的风险也需零容忍”,才能在日常工作中筑牢安全防线。对于患者而言,最好的改进措施,是从一开始就不让失误发生。希望翟女士的遭遇能够成为一个转折点,推动更多医疗机构反思:在追求效率的同时,绝不能简化掉责任担当;在应用技术的同时,绝不能替代人文关怀。毕竟,生命的重量,承受不起任何“疏忽”的代价。

初审: 罗丹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