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风险观察|以物抵、分期付……中公教育“不过包退”成空谈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牟静萍 实习生 葛同同

近日,据经视直播报道,武汉市民刘小姐于2024年花费2万余元报名中公教育“不过包退”培训班,合同明确约定若考试未通过可退还1.7万元。然而,当她申请退费时,机构却告知需分17年退还,每年仅退1000元。刘小姐无奈表示:“等拿完这笔钱,我都四十多岁了。”

一个月内377条投诉,多涉及退款难

其实,刘小姐的情况并不是个例。近年来,中公教育“退款难”问题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引发舆论热议。记者通过网络搜索发现,仅在黑猫投诉平台,中公教育的累计投诉量就高达13万余条,而在近30天的377条投诉中,多数投诉都与拖延退款相关。维权者普遍反映,中公教育拖欠退款,未按协议规定退还学费。

(黑猫投诉平台截图)

而面对刘小姐反映的情况,中公教育相关工作人员在媒体采访中坦言,退费政策调整是因为中公教育资金链出现了问题。根据最新的退费政策:2022—2023年学员退款费用在2万元以上的,一年退一次款,一次退1000元,2万元以下的则一年退500元,直至退完为止。2024年后的学员改为每年退两次,每次退10%。但工作人员也表示“未来能否按比例支付无法保证”,并建议刘小姐采用诉讼的方法解决问题。

此外,据工作人员描述,除分期退款外,也可以采用钱款抵物资的方案:抵扣60%的物资,剩下的钱30天左右退还。记者通过社交平台发现,其实在2024年中公教育就已提出“以物抵债”方案。即在“中公易课”小程序上利用物资来抵扣欠款,具体物品包括:网课加二手电脑套餐、酒类、空气炸锅、加热破壁机、床上四件套等。然而网友曝光其标注的价格其实远远高于正常市场价,例如平台显示的一套二手桌椅,居然标价5200元。面对这种方案,有些退费学员表示难以接受,选择继续等待退还现金,而有些学员则因不愿再深陷退费泥潭中浪费时间而选择妥协。

(中公易课小程序截图)

半年新增案件700起,退费纠纷占比突出

7月15日,中公教育(002607)发布最新公告,自2025年1月25日至本公告披露日,该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再增诉讼、仲裁案件700件,涉案金额合计约为5379.60万元,占该公司2024年度经审计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资产的7.43%。其中,退费类纠纷和劳动争议类纠纷占比突出,分别达575件和101件。

据了解,2010年,中公教育创新性地推出“不过包退”的协议班模式,在协议班的助推下,中公教育曾实现了业绩和股价的大幅增长。但这种模式在带来高额营收的同时,也为日后的纠纷埋下了隐患。机构通过这种模式收集大量学费,投入机构发展与运营。然而公考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必然会面临大量学员落榜而退费的问题。

数据显示,2009年至2025年,全国公考报名人数从105.2万增至341.6万。尽管这些年的招录人数也有增长,但远远比不上参加公考的人数。这意味着,公考竞争越来越激烈。此时,“不过包退”的模式,势必面临着巨大的退费压力。

而面对网络上沸沸扬扬的退费争议,今年7月份,中公教育董事长李永新曾在中公教育AI学习机新品发布会上,回应学员退费问题。李永新称,学员退费给我们压得确实是喘不过来气,我们将来一定要把每一分钱退掉。

(李永新抖音视频截图)

律师支招,教你如何正确维权

退费路漫漫,长期的维权过程不仅是大量金钱的损失更是对当事人心理的消耗。那么面对此类事件时,公民应如何利用法律武器合理维护自己的权益呢?对此,《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马丽红律师给出了答案。

她表示,针对中公教育的违约行为,消费者可通过以下途径维权:首先是协商与投诉,即优先与机构协商重新签订退费协议;协商不成可向12315平台、教育主管部门投诉,借助行政力量督促整改。其次可以诉讼或仲裁方式,若合同约定仲裁条款,可向约定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否则可向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法院起诉,要求按原合同退费并赔偿利息损失。再次是可以采取集体维权方式,消费者可联合起来提起集体诉讼,降低个体维权成本,增强议价能力。

此外,若机构存在“退费承诺与实际不符”等虚假宣传行为,可证明机构存在欺诈故意的,消费者还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主张“退一赔三”的惩罚性赔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