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互动+自然探索+社会融合 为孤独症儿童搭建成长桥梁

孤独症儿童进行户外活动。(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8月10日,爱馨融合教育中心组织孤独症儿童前往迎泽公园进行户外活动。到达公园后,老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画有树叶、石头、花瓣的图片,开始组织“自然寻宝”游戏,让孩子们在公园里寻找对应的物品。不同于常规学期以结构化训练为主的模式,山西爱馨融合教育中心别出心裁,围绕“趣味互动”“自然探索”“社会融合”三个方面,为孤独症儿童量身设计了一系列主题活动。

让知识藏在“玩”里

“这是红色的草莓,甜甜的;这是绿色的黄瓜,脆脆的……”在公园举办的“夏日果蔬派对”课堂上,6名孩子围坐在铺着卡通餐布的圆桌旁,老师拿着切好的果蔬,引导他们逐一触摸、嗅闻、品尝。2岁9个月的童童(化名)起初紧攥着拳头,眼神躲闪,老师没有催促,而是把一颗圣女果递到他妈妈手中,让妈妈先咬下一小块,笑着说:“你看,妈妈吃得好香呀。”在妈妈的示范下,童童犹豫了几秒,终于伸出手指碰了碰圣女果的表皮,老师立刻鼓掌:“童童真棒!我们再试试看好不好?”

这样的场景是暑期主题课堂的常态。机构负责人彭老师介绍,暑假课程特意将“社交互动”目标拆解到每一个游戏环节中。以“夏日果蔬派对”为例,从“认识食材”到“合作摆盘”,再到“分享食物”,每个步骤都暗含对孤独症儿童核心能力的训练:认识食材时练习眼神追踪与词汇理解,合作摆盘时学习等待与轮流,分享食物时尝试主动表达“要”或“谢谢”。“常规训练中,我们可能会直接教孩子说‘请给我一块西瓜’,但暑假里,我们让孩子在真实的分享场景中自然习得这句话——当他看到别的小朋友拿到西瓜时,会本能产生渴望,这时老师再顺势引导,记忆会更深刻。”彭老师说。

在自然界中“闯关”

每周日上午,山西爱馨融合教育中心的孩子们会准时排好队,背着小水壶,在老师和家长的陪同下前往附近的公园。这是暑假推出的“公园探索日”活动,旨在让孩子们在自然环境中打开感官,学习与世界互动。

“大家看,这片叶子上有好多小洞洞,是谁咬的呀?”老师指着一片槐树叶问道。7岁的乐乐(化名)突然举起手,小声说:“是虫子。”这是他加入机构半年来,第一次主动在集体中发言。乐乐妈妈激动地拿出手机记录:“以前他出门总是低着头,对周围的一切都漠不关心,现在会指着天上的云说‘像棉花’,看到小狗会停下脚步,这种对世界的好奇,比任何技能都珍贵。”

在公园的草坪上,老师设计了“自然寻宝”游戏:给每个孩子发一张画有树叶、石头、花瓣的图片,让他们在公园里找到对应的物品。6岁的琪琪(化名)对声音极度敏感,第一次参加活动时,公园里的蝉鸣声让她哭闹不止。老师没有带她离开,而是抱着她坐在树荫下,轻声说:“你听,这是蝉在唱歌呢,像不像小喇叭?”同时递给她一个毛绒玩具,让她抱着缓解焦虑。第三次活动时,琪琪不仅能安静地听蝉鸣,还会指着树上的蝉蜕,拉着老师的手示意“要看”。

和孩子一起“充电”

“孩子进步慢的时候,我会忍不住想:他是不是永远就这样了?”在“家长喘息空间”里,一位妈妈话音刚落,不少家长默默点头。暑假期间,该机构每晚6时至8时都会开放这间活动室,在这里,心理老师会组织“情绪管理工作坊”,家长们可以倾诉育儿的焦虑,分享彼此的经验。

“孤独症孩子的家长,往往承受着双重压力:既要应对孩子的康复训练,又要平衡工作与生活,很容易陷入‘自我否定’。”彭老师说,“工作坊”会通过“正念呼吸”“情绪日记”等方式,帮助家长缓解压力。有位妈妈分享道:“以前孩子哭闹时,我会跟着烦躁,现在用老师教的‘5秒呼吸法’——吸气5秒,屏息5秒,呼气5秒,情绪真的能平静下来,也能更耐心地引导孩子了。”

此外,机构还开设了“实用技能工作坊”,邀请经验丰富的“老家长”传授育儿技巧。“社交故事卡”是家长们最受欢迎的工具:把孩子可能遇到的场景(如“排队”“打招呼”)画成漫画,配上简单的文字,让孩子提前熟悉流程。“我家孩子以前很抗拒去超市,因为怕人多。我就画了‘进超市→拿购物车→找商品→结账’的故事卡,每天和他一起看,现在他能跟着我完整逛完超市了。”一位爸爸说。

从课堂上的趣味互动到公园里的自然探索,从孩子们怯生生的尝试到家长们释然的笑容,“成长乐园”的意义不止于能力的提升,更在于用爱与耐心,为孤独症儿童和他们的家庭搭建起一座通往世界的桥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