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正能量|“气球姐姐”彭霞:1.1米的身高,托举起60多个孩子的求学梦

大皖新闻讯 8月19日,“中国好人”彭霞又一次来到安徽省希望工程办公室,为大学生捐款。8年来,身高仅1.1米的彭霞用卖气球攒下的微薄收入,资助了60余名贫困学生继续学业,志愿服务时长3000多小时,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气球姐姐”,也是公益圈里知名的“袖珍妈妈”。

彭霞(左)正在向希望工程捐款 曾菁 摄

受到他人帮助,想把爱心传递

“一个气球挣两元钱,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七八十元。”彭霞告诉大皖新闻记者,每月卖气球的2000多元收入加上政府补贴金,勉强维持着一家老小的生活。

儿时的彭霞曾因身体原因自卑过,直到遇见同样残障却乐观开朗的丈夫。“是他带我走到阳光下,我们互相扶持开了间‘爱心商店’。”商店关门后,夫妻俩开始卖气球维持生计。不管风霜雨雪,她总是天不亮就骑车取货,再到医院附近售卖。

“我走上公益之路是受到‘中国好人’宋国强的影响,2014年,我在杏花公园卖气球,看到宋大哥组织爱心义卖,邀请了本市一些书画家来写字作画,售卖所得全部用于购置轮椅和日用品,送给有需要的人。看到他们的善举,我很受感动,就主动上前帮忙。觉得自己能力所能及帮助他人,很有意义,后来就成为一名志愿者。”彭霞说,“在生活中,我曾受到过李香莲、宋国强等志愿者的帮助,社会给予我爱心,我想把爱心传递下去,让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感受到阳光的温暖!”

帮残疾人朋友“编织”希望

彭霞有着最朴素的公益理念:“做公益就和小时候‘做好事不留名’一样,不仅能带给别人温暖,也会让自己快乐。”这些年来,她组织参与过近百场公益活动,包括为环卫工人冬送温暖、夏送清凉,给福利院儿童、白血病患儿捐赠物资等。

她还教身边的残疾人朋友做手工编织。“等姐妹们做的手工艺品很漂亮,我卖气球时就带着一起卖,不仅可以让姐妹们有收入,也让她们感到赚钱的幸福快乐!”彭霞知道,能靠自己双手挣钱对残疾人有多重要,至今她仍坚持组织技能培训,帮残疾人朋友“编织”希望。

省钱资助孩子们上学

2017年,彭霞无意间得知一个大学生因贫面临退学。“这个孩子考上大学了,却无奈退学,这让我特别心疼。我的孩子当时也在读高中,我懂得孩子的不易,更明白孩子筹集学费的痛苦。”她和爱人商量:“捐点钱吧,咱们自己省点花,帮孩子一把。”尽管生活捉襟见肘,夫妻俩还是毫不犹豫地捐出500元。

500元、1000元、2000元、3000元……捐出的款项越来越多,资助的孩子也越来越多。彭霞说,如今已经捐助了60多人。她现在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每年8月份捐3000元资助一个大学生,每月捐500元资助一个小学生!”

收获很多温暖,将一直做公益

彭霞收获了许多意外的温暖。她的儿子考上大学后,不仅勤工俭学捐出奖学金,还和妈妈一起参加公益活动,成为一名志愿者;受助女孩通过媒体找到她,紧紧相拥时两人都落了泪;有个男生得知他们靠卖气球助学后,特地送来帽子和袖套,还有封感谢信:“亲爱的‘气球姐姐’,我现在学费够了,请把这笔善款捐给其他同学……”

“气球姐姐”的故事传开后,有客人坚持用100元买一个气球,说多出来的钱请她代捐给贫困孩子;有人特地来买气球支持她;越来越多朋友在她的影响下投身公益。

闲暇时,彭霞喜欢弹电子琴唱歌,这是全家节衣缩食给她买的礼物。她在抖音上记录公益和生活,镜头里的她总是笑着,对生活充满热情。

“我会一直做公益,我喜欢自己快乐生活的样子!”48岁的彭霞说,笑容如她手中的气球般绚烂。这个1.1米的娇小身躯里,蕴藏着最温暖的力量。

记者手记:以灵魂的温度,彰显生命的价值

彭霞的气球摊像一个流动的童话。童话的背后藏着苦涩。身体的残缺、生活的窘迫、世俗的偏见,像一条条枷锁,几乎要将她困在黑暗里。但丈夫的出现、志愿者的善意,让她触摸到另一种可能性——原来苦难并非终点,而是重构意义的起点。

这种角色的反转极具启示性。当社会惯常将弱势群体视为帮扶对象时,彭霞撕掉了“弱者”的标签。她组织残疾人做手工、教他们谋生技能,用“授人以渔”取代“施舍怜悯”;她将卖气球的摊位打造成公益枢纽,让每一枚硬币都成为改变命运的支点。

“气球姐姐”的故事重新定义了善意的本质:它不必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细水长流的坚持;不追求规模效应,更注重精准抵达;不是居高临下地施予,而是生命与生命的彼此照亮。

受助男孩送来帽子和袖套,客人通过百元买气球的方式捐款……当每个受益者都成为施惠者,善意便如同她手中的气球,看似轻盈,却能汇聚成托举梦想的浮力。

曾有人问她:“你自己生活已经不容易,为啥还要操心别人?”彭霞用十多年的坚守来回答:生命的价值从不以躯壳的高度丈量,而是以灵魂的温度计算。

大皖新闻记者 张洪金

编辑 王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