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淄博的夏日里读懂责任与传承

这个夏天,我循着“青鸟计划”的指引回到家乡淄博,在市委宣传部开启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这段经历像一颗饱满的种子,在实践的土壤里生根发芽,让我对家乡的发展、工作的意义有了更真切的感悟,更在齐文化的深厚底蕴中,触摸到了一座城市的精神根脉。

办公室里的“螺丝钉”哲学

初入宣传部,日常工作多是文字校对、PPT制作等“辅助性”事务。起初我以为这些工作简单重复,直到独立完成第一份汇报PPT时才恍然大悟:从梳理材料逻辑到调整版式配色,从核对数据准确性到打磨每一句说明文字,“辅助”二字背后,是对政务宣传的精准把控。领导反复强调“宣传工作无小事,一字一句皆政治”,让我对认真、专业、务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记得有次校对新闻稿,“截止”与“截至”的细微差别、“必须”和“必需”的用法规范,曾让我对着屏幕反复斟酌。后来渐渐明白,这些看似琐碎的字词句,藏着对文字的敬畏,更藏着前辈们“于细微处见精神”的职业传承。办公室的每一项工作,哪怕是调整一个标点符号,都是保障政务运转的重要一环。所谓“螺丝钉精神”,正是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将责任融入细节,让平凡成就不凡。

触摸淄博的“筋骨与灵魂”

实习期间,共青团组织的参观活动让我跳出了办公室的方寸之地,得以立体感知家乡的发展脉动。在扳倒井集团,传统酿酒技艺与现代化生产线交相辉映,老师傅一句“酿酒如做人,要经得起时间的沉淀”,恰与文字工作中“慢工出细活”的道理相通。走进齐都药业智能化车间,换上防尘服的那一刻,便感受到医药生产的严谨——透过玻璃看智能机械臂精准抓取药瓶,传送带载着包装好的药剂如流水般向前,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对生命的敬畏。这些场景让我真切地体会到,“实业兴邦”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无数企业以科技赋能产业、以匠心守护品质的生动实践。

齐文化历史博物馆的参观,则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青铜器上的饕餮纹诉说着先民的智慧,稷下学宫的复原场景让人遥想“百家争鸣”的盛况,那些镌刻在瓦当、竹简上的文字,不仅是历史的印记,更是淄博的文化基因。站在“齐风古韵”展区前,我忽然读懂了宣传工作的深层意义:既要记录当下发展的“筋骨”,更要传承文化延续的“文脉”。一座城市的繁荣,从来离不开经济实力与文化底蕴的双向支撑;而我们这代青年,正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

青鸟归巢 带着责任再出发

离岗前整理资料,看着一叠改过的文稿和标注详尽的PPT,才惊觉这个夏天的收获早已超越了“完成工作”本身。曾经觉得遥远的“政务工作”,原来是无数人在平凡岗位上的默默坚守;曾经习以为常的“家乡”,竟藏着如此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蓬勃的发展活力。

“青鸟计划”搭建的不仅是实习的平台,更是一座让在外学子感知家乡、反哺家乡的桥梁。实习虽已结束,但这份对家乡的牵挂与责任才刚刚启程。未来无论身在何处,我都会记得这个夏天的启示:用严谨对待细节,用热爱拥抱家乡,让青春在服务家乡的实践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作者:张书与 系山东工商学院2024级金融2421班学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