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点的“体育外卖”,正在配送中……

大皖新闻讯 “体育外卖”主要面向青少年及幼儿,提供体适能培训、中考体育项目提升等上门服务。在合肥,这种教练进小区上门授课的形式已存在一段时间,选择尝试的学生和家长群体正逐步扩大。近日,记者在合肥蜀山区东至路一居民小区内,见证了四位小学生接收"体育外卖"的全过程。

暑期“体育外卖”配送忙

早上八点多钟,在小区的树荫下,四位学生开始了跳绳热身运动,上门授课的教练在一旁为他们喊着节拍,时不时纠正动作,学生们练得十分认真专注。“暑假算是我们上门课程量的最高峰,但是天也比较热,为了避暑,早上6:15就开始上课,更多的会选在下午6:30以后上课。”合肥悦帆体育机构教练张振强介绍。

张振强正在给孩子们上课

目前,合肥的“体育外卖”课程内容以跳绳、体适能培训、中考体育项目为主。据张振强介绍,他们机构的主营课程是跳绳,学生年龄在5-12岁,其中7-9岁年龄区间学生最多,采用4-6人为一组的小班教学,也提供一对一课程,课程时间有1小时和1.5小时两种。

“我们大概是2022年开始做上门训练的。”张振强告诉记者,他所在的机构此前一直是在固定场馆进行中小学生体育培训,当时有家长希望给孩子加练,提出了教练上门训练的需求,那时以一对一课程为主,学生并不多,大概有一二十人。“到2023年暑假的时候,通过家长介绍,我们的生源慢慢扩展到了将近一百个学生,现在固定上课的已经有二百多个学生。”

大皖新闻记者在多个平台上搜索发现,目前合肥的“体育外卖”服务大多依靠已有的体育运动类培训机构,个人接单上门的教练是少数。

省钱又省心

“我们平常没有太多时间陪小孩,我们送孩子去上课,可能会受到我们的时间影响,让孩子上课不规律。”四年级学生家长陈女士告诉记者:“但是我们也比较重视体育,小区里有其他学生的家长跟我们说有这种上门的体育训练,我们就给孩子报了名。”

陈女士的女儿从二年级开始通过“体育外卖”形式上跳绳课,最初是为体测练习,后来接触到了花样跳绳,也激发出了学习兴趣。

一开始,陈女士对上课内容、效果并不确定,一直是陪同孩子一起上课。后来孩子跟着同一个教练训练久了,陈女士也对教练十分信任,便让孩子独自下楼上课了。“接触了好几年,我们跟教练也相处的像朋友一样,后来我也推荐给了其他小区里的朋友。”

谈到对教练和机构的选择,陈女士表示,还是会更倾向于熟人推荐的形式,就算带孩子尝试新平台的体验课,她也需要先陪同试课一段时间。家长与老师之间的信任关系,是“体育外卖”这一形式中的重要一环。

教练张振强也提到,与家长沟通的滞后性与场地限制是上门训练过程中的两大弊端。“一般上室内课的时候,家长会在旁边等孩子下课,孩子的训练状况家长很容易观察到。这种在小区训练的方式,家长的参与度低了,可能课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沟通就会不及时,也不利于互相建立信任度。”而场地的限制则更为直观,在小区的露天环境里,受气温、下雨的影响很大,张振强表示个别小区里有专门的活动空间或者大厅,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受天气影响的问题。

虽然有弊端的存在,但“体育外卖”的众多优势是它如今越来越普及的原因。除了免去家长接送的负担。张振强表示,对于机构来说,可以省下场地成本,成本降低的同时,课程收费也会降低,也让更多家长愿意接受。此外,上门训练使排课时间更加灵活, 能更充分地利用空闲时间,让教练能够增加课时,从而增收。而从教学效果方面来看,小区内的小班定制化教学更有针对性,比培训机构的大班课程给孩子的提升更快。

这些“隐忧”得警惕

近年来,随着家长对孩子运动健康的重视,全民健身热潮兴起及体育学科在学生综合评价中比重逐渐上升,除了像张振强这样依托实体机构,建立家长客群的体育教练,催生了不少在平台上独立接单的“个体教练”。合肥蜀山区家长宋女士,就是通过同城服务平台“下单”的私人教练,“我们是一对一上课,200元一小时,家里孩子小,一般一周就上一小时,以增强体质为主。”记者通过宋女士推荐的同城服务平台发现,提供上门服务的教练中,既有私人教练,也有机构旗下教练。私人教练的课程以跑、跳、投为基础,适配低龄儿童,收费200元/小时,可免费试课,场地灵活安排在小区阴凉处或开阔区域,并携带器械上门;部分艺体集合机构的全职老师收费150元/小时,兼职老师120元/小时,需提前预约,但后期机构允许家长与教练私下联系约课。

宋女士告诉记者,“体育外卖”的优势很明显,能节省家长时间,场地多元化,公园、小区等均可利用,且可针对性选择项目,时间灵活,教练还能提供情绪价值,受到无暇陪伴孩子或孩子羞于在集体课被围观的家庭青睐。但隐忧也随之而来,安全方面,小区广场、户外公园等场地缺乏专业减震功能,且有行人、车辆干扰,孩子磕碰后教练能否规范处理需标准;教练资质审核缺乏规范;平台与教练的权责划分不清晰,这些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持续飘“香”

安徽大学体育军事教学部副书记孙高峰认为,“体育外卖”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产物,既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与公众认知提升的趋势,未来也有望成为体育培训领域的新潮流。但当前这一模式仍存在诸多待解问题:在资质审核环节,平台对教练资质的把关普遍不严,部分机构或二级平台甚至自行颁发资质证书,考核标准混乱;同时,私人接单教练的收入完税等合规性问题也亟待厘清。对此,他建议政府部门加强统筹监管,由相关单位联合出台规范文件,强化职业技能鉴定机制,严厉打击无证执教、持假证或不合格证书授课等行为。

在安全保障与责任追溯方面,孙高峰进一步指出,“体育外卖”多以个人服务形式开展,一旦孩子与教练单独相处时发生安全事故,追责往往面临重重阻碍。此外,集体教学在培养团队协作、竞技精神等体育核心素养方面更具优势,而“体育外卖”的个体化模式可能源于部分家长的教育焦虑,长期缺乏同伴竞争环境,还可能削弱孩子的运动内驱力。

安徽省体育局相关工作人员也表示,当前“体育外卖”多为私人之间的单线联系,服务机制不健全,不仅存在未开票纳税等税务风险,更因缺乏固定场所、合规资质和明确监管主体,与受规范监管的普通校外培训机构形成明显差异,导致监管存在真空地带。一旦出现服务纠纷,家长可能面临投诉无门、维权困难的尴尬处境,因此亟待强化全链条监管力度。

由此可见,让这份“体育外卖”既“好吃”又“安心”,既需要完善行业规则与服务标准,筑牢监管防线;也需要家长和学生以理性心态看待这一新生事物,在享受便利的同时注重风险防范,才能让“体育外卖”真正可持续发展,持续飘出“真香”味道。

大皖新闻记者 于源琦 见习记者 尚雅婷 摄影报道

编辑 许大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