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宁晓洁 威海报道
从“靠海吃海”迈向“养海兴海”,从“单一产品生产”走向“产业集群发展”,威海以全产业链思维,精心构筑了一条贯通“捕捞养殖”至“精深加工”、链接“区域特色”与“全球市场”、融合上下游环节的现代化海洋食品产业链,锻造出熠熠生辉的“海洋食品黄金名片”。
8月19日上午,威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威海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聚焦威海海洋食品产业链,系统介绍了其发展举措与品牌建设成果。
发布会亮出了威海海洋食品产业的耀眼成绩单:2024年,全市海洋食品产业链规上企业营收突破218.91亿元。品牌价值方面,乳山牡蛎以193.85亿元领跑行业,威海刺参品牌价值持续攀升至60亿元以上。14个国字号荣誉与39个地理标志产品交相辉映,共同绘就了“走遍四海,鲜在威海”的生动图景。
企业梯队、冷链革命驱动,“生态圈”动能澎湃
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好当家、宇王集团等“链主”引领,泰祥食品、浦源食品、海之宝等细分龙头崛起,培育出4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4家瞪羚企业、37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及199家规上企业,形成“顶天立地”与“铺天盖地”共荣生态。赤山集团鱿鱼加工量全球居首,蓝润金枪鱼、好当家海参保健品全国领先,泰祥、好当家项目更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黄子腾 摄
海洋食品保鲜是关键,冷链是命脉。石岛新港、龙眼港冷链物流园区,5个保税仓,6家省级远洋加工及冷链基地,以及546座水产冷库(日冻结6.3万吨、冷藏63.7万吨)构成强大的“海洋大冰箱”。携手京东、顺丰,智慧仓储使冷链成本直降超50%;润泽冷链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铸就高效流通的“威海模式”。
从捕捞养殖到精深加工,从冷链革命到数字营销,威海海洋食品产业链各环节深度耦合,在全链条协同中迸发强劲动能,为全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品牌经”协同,“1 3 N”体系赋能产品增值
发布会上解读了193.85亿牡蛎品牌、60亿的威海刺参品牌背后的“1 3 N”体系。“1 3 N”的底层逻辑,是对品牌资源的深度整合与价值重构。“1”即“威海海鲜”整体区域品牌作为强大的“品牌引擎”,将威海刺参、乳山牡蛎、荣成海带3大公用品牌(“3”)与好当家、海之宝等N个企业品牌(“N”)串联成有机整体。这种“伞形结构”既避免了区域内品牌同质化竞争,又通过“统一LOGO 统一广告语”的视觉与传播协同,形成“全域一盘棋”的对外形象。
效果如何?数据说了算:全市累计斩获“中国海鲜之都”“中国海洋预制菜之都”等14个国字号荣誉,39个地理标志产品(如“威海刺参”)、37个绿色有机食品(如好当家鲜活刺参)构筑起品质护城河;30余个省级及以上知名企业品牌(如海芝宝小海带、蓝越金枪鱼罐头)与7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公用品牌的“背书”下实现价值倍增。这种“区域品牌托举 公用品牌支撑 企业品牌突围”的协同模式,威海海鲜正从“地方特产”升级为全国认可的“硬通货”。
“双循环”破局,线上线下齐发力,国内国际双丰收
“威海海鲜”品牌通过多元宣传全媒体引爆3亿流量,“源头探鲜”直播直抵深海捕捞现场,云端年货节创10.55亿元网销奇迹;线下北上广深巡展签约金额超1.5亿元,线上24场精准对接开拓云端交易渠道,乳山牡蛎独占70%电商份额;香港“正”字认证叩开国际市场,2024年110.4亿元、同比增长10.8%的水产品出口额印证了威海海洋食品的品牌含金量。
全要素创新精准护航,“新质生产力”激发源泉
以“看不见的手”高效配置资源,让政策、资金、技术、人才、数据在产业链各环节高效流动,威海为海洋食品产业提供“精准全要素保障礼包”。科技上,“行业龙头 研发机构 装备企业”联合攻关,10余项机械化示范项目落地,刺参绿色养殖技术、牡蛎自动收获系统分获全省农牧渔业最高奖和海洋渔业科技一等奖;“链长”每年绘产业链图谱,企业提建议,多部门合力解题。海洋产业创新联盟以大数据和视频号聚智,促资源融合。金融服务有妙招,全国首创“养殖户 省农担 银行”方案,量身打造“海带鲍鱼贷”,企业累计授信50.06亿元,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基金投入8000万,全要素护航产业提质增效。
威海正以“链式思维”激活海洋经济的新质生产力,这条从实验室育种延伸至深海牧场、贯通云端交易的“产业长城”,不仅让威海海鲜香飘寰宇,更以其科技硬核、机制创新、金融活水深度融合的澎湃动能,打通了传统渔业向现代产业跃升的价值链、创新链与服务链,为全国农食产业锻造品牌高地、塑造竞争新优势,贡献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质生产力“威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