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褚思雨 郭纪轩 通讯员 陈伟
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往往是一家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体现。邹城市人民医院着力构建全链条救治体系,持续完善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网络,在胸痛、卒中、创伤等救治领域,打造出一条覆盖全域、紧密协同、高效顺畅的生命“急救链”,为群众生命健康筑牢屏障。
院前急救——
上车即入院
织密城乡守护网
从拨通120急救电话,到被送入医院的这一过程,被称为“院前急救”。“院前急救”有多重要?在伤病员发病现场和转运途中,若能及早实施医疗救治,便能最大限度减低伤残、死亡率,并为后续救治赢得时机。
“张庄镇孔沟村发生交通事故,一人受伤……”接到调度指令,邹城市人民医院张庄镇急救点迅速出车,13分钟抵达现场。到达后,急救小组初步诊断为颅脑损伤、胸部闭合性损伤,当即开展颈椎固定、创伤处置、建立静脉通路等急救操作。转运途中,患者病史、生命体征等关键信息实时共享至医院。28分钟后,急救车驶入医院,早已等候的医护团队即刻接手,患者当日便转危为安。
这般高效联动的背后,是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的坚实支撑。“我们创新打造‘上车即入院’模式,急救车出发后,车辆信息与患者生命体征数据便实时上传至医院信息系统。”该院院前急救科主任张辉介绍,急诊科、重症监护室、神经外科等科室同步接收信息并提前备诊,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零时差”无缝对接。
“时间就是生命,呼救就是命令。”在张辉看来,急诊的“急”既要求医护人员技术强、反应快,更需要团队敢作战、善作战。为此,院前急救科通过定期开展急救演练、技能培训、设备升级等措施,持续提升急救反应速度和救治成功率。今年7月,院前急救科在济宁市(院前)急救技能大赛中斩获个人二等奖、团体三等奖。这份成绩,印证着团队的专业素养,更成为他们以更高标准守护生命的动力。
不仅如此,医院还构建起“1个院内急救站 两个乡镇(张庄镇、石墙镇)急救点”的城乡急救网络,覆盖邹城东西狭长的地理格局,大幅缩短了偏远区域的救援半径。每辆急救车均配备氧气装置、心电除颤一体监护仪、呼吸机、注射泵等全套急救设备,为现场救治筑牢“硬防线”。
急诊门诊——
多科联动
分级救治抢时效
院前急救是“前哨”,而院内抢救是“主阵地”。在邹城市人民医院,多科室协同、紧密联动的急诊急救一体化救治模式,将院内抢救的诸多环节无缝衔接,降低急救时间成本。
日前,65岁的武奶奶因交通事故,造成胸部损伤、骨盆骨折、全身多处挫伤伴随短暂昏迷,被紧急送至医院。入院后急诊科立即启动“绿色救治通道”,快速完成CT检查的同时,同步邀请胸心外科、骨科、重症医学科等紧急会诊,快速推进术前准备。经过多学科团队数日协同救治,武奶奶最终转危为安,渡过难关。
邹城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李祥伟介绍,急诊科以急救站(点)为哨点,通过整合多科室资源、优化院内流程,打造了覆盖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诊病房、急诊重症监护室四位一体的救治模式。同时,组建了急性创伤、急诊重症、急腹症、中毒、急诊综合等五大亚专科,确保患者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治疗。
急诊科的“急”既反映了患者的病情,也明确指出了时间的重要。“急诊科就像一个枢纽,分流通畅才能真正做到急诊救急。”李祥伟说,目前急诊科患者实行四级分诊制,Ⅰ级为急危患者,需要立即得到救治;Ⅱ级为急重患者,需要评估与救治同时进行;Ⅲ级为急症患者,需要在短时间内得到救治;Ⅳ级为亚急症或非急症患者。以创伤中心为例,医院建立了涵盖院前、院中、康复等创伤救治全过程的“创伤中心一体化”模式,根据创伤严重程度启动分级响应,红色预警患者直入“急救单元”;多学科团队并行作业——患者进行CT检查时,输血科备血、外科术前准备同步推进,全流程严格管控时间。
作为山东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县域建设单位,近年来,邹城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持续完善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等五大中心建设,在急性中毒、多发伤、危重患者的救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急危重症综合救治能力和区域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胸痛中心——
心电一张网
畅通救心“高速路”
92岁的苗奶奶在家中突发恶心、呕吐并伴背部胀痛,在城前镇卫生院就诊时,心电图数据通过“心电一张网”平台瞬间传至邹城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急性ST段抬高型下壁心肌梗死!”邹城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杜宗雷第一时间研判,远程指导心梗一包药用药、安排转诊,同步启动介入导管室。患者抵达时,手术介入团队已待命,18分钟后,梗死血管成功开通。
这样的成功救治,是该院胸痛中心区域救治能力的生动体现。自2018年成立以来,医院胸痛中心秉持“患者未到、信息先到”的理念,整合心血管内科、急诊科、介入导管室等多学科力量,最大程度地缩短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时间。2021年,中心通过国家标准版认证,现年均完成介入手术3000余例,其中急诊介入300余例,成为守护群众心血管健康的“坚强堡垒”。
为实现急性胸痛患者的“快诊断、快治疗、快救治”,该院不断优化救治流程: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医护人员随时待命;开通院前院内绿色救治通道,确保患者快速直达介入导管室。得益于完善的制度流程、高效的团队配合以及精湛的治疗技术,胸痛中心一次又一次不断刷新“门球时间”极限:从首次医疗接触到完成首份心电图确诊时间小于10分钟,介入导管室激活时间小于30分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均“DtoB时间”从进入医院大门至疏通血管时间降至55.06分钟(国家标准为小于90分钟),真正实现“预警即救治、救治即高效”的闭环管理。
在县域范围内,邹城市人民医院于2023年启动“心电一张网”项目,对全市20家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心电远程诊断,为全市500家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免费配置心电采集设备和传输端口,数据可一键上传至邹城市人民医院,专家实时解读、快速诊断,构建起“胸痛中心—胸痛救治单元—村卫生室—患者”四级防治体系。如今,区域急性胸痛转诊率达80%,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率达90.6%,为群众生命健康筑牢防线。
卒中中心——
筑牢生命线
压缩黄金救治窗
抢救脑卒中患者的速度足以证明一家医院卒中中心的综合救治实力。73岁的张大爷在家中突然出现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无力等症状,家人发现后立即送往医院急诊科,急诊科立即启动卒中中心绿色救治通道,医护人员经过快速评估检查,确诊张大爷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且为颈动脉闭塞导致的脑部大血管闭塞,情况十分危急。
前来急会诊的神经内科专家与患者家属沟通后,果断实施脑动脉取栓术,闭塞的血管得以再通。术后,张大爷恢复良好,言语功能逐渐恢复,瘫痪的肢体也能抬起来了。
“卒中不是疑难症,而是急重症,每快一分钟,患者就多一分生的希望。”邹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赵艳莉坦言,为使脑卒中患者救治过程中减少等待,医院从院外交通要道到急诊科均设置指引标识,在收费、影像、药房等窗口开通绿色通道,实现急诊CT、CTA、CTP一站式检查,确保脑卒中患者优先救治。
“卒中中心以神经内科为主体,整合神经外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康复医学科等相关科室,形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和血管内治疗标准流程,建立脑卒中患者信息数据库,并与国家卒中数据中心实现数据互联互通。”赵艳莉说,脑卒中患者由急诊科分诊并发起神经内科医师会诊,“N对一”全程陪护救治,确保脑卒中患者第一时间得到专业救治。患者入院10分钟内卒中中心团队完成病情评估,25分钟内完成CT检查和阅片,45分钟内可见医学检验报告,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致残致死率。
作为国家综合卒中防治中心,邹城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近5年共开展急性缺血性卒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2000余例,DNT中位数44分钟;介入再通100余例,DPT中位数111分钟,连续5年质量排名位居全国综合卒中防治中心前30名、全省前10名。“我们将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管理制度及流程,压缩卒中救治的‘黄金时间’,在与时间的赛跑中守护更多生命。”赵艳莉说。